日前,本报刊发了《24岁女孩立下“遗嘱” 与天“约定”捐赠器官》一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4月21日上午,刚做完动静脉内瘘手术的蔡思霞,双手的手腕还包扎着纱布,但她仍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上填上了自己的信息,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按下了红手印,成为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4月22日湛江日报)
世界很大,也很精彩,活着就是一种幸福,活着才能欣赏人间美妙的风景,实现人生瑰丽的梦想。对于那些危重病人来说,“活着”更是一种强烈的渴望,更能体验到生命的美好和命运的无常,更懂得珍惜活着的点点滴滴。蔡思霞,一个年仅24岁的廉江女孩,美丽善良,如一朵花一般散发着芬芳的气息。然而,这朵花却面临着凋零之危。一年前,蔡思霞被查出了肾积水和肾炎,因家境贫窘而保守治疗,以致如今病情加重变成尿毒症。她的生命要靠定期的血液透析来维持,高昂的治疗费已让她贫苦的家庭债台高筑、难以为继;而要彻底拯救她的生命,必须换肾,这需要几十万元的手术治疗费用。面对死神的威胁,蔡思霞却显得坚强和乐观,流露出对生命的无比眷恋,表达了捐献器官的美好愿望。如此好人,如此好事,让人不由生出一种想哭的感觉。
4月21日上午,蔡思霞郑重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正式成为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这是温暖人心的一幕,是传递正能量的壮举。一个人作出无偿捐献器官的决定,是难能可贵的,突破的是世俗偏见,超越的是自我局限。在我们的社会,有很多病人都在漫长地等待着器官移植,但往往等不到合适器官就在病痛的折磨中离世了。在欧美发达国家,器官捐献是一种很平常、很普遍的义举;而在我国,由于传统观念影响和宣传力度不够,主动加入器官捐献志愿队伍的人还是比较少。由此可见,蔡思霞的爱心之举,尤其令人感动。
去年6月11日湛江日报曾经报道过11岁男孩梁耀艺的感人事迹,他不幸逝世后把自己的器官捐献了出去,以短暂的生命光辉震憾了全城,打动了无数人。是的,真善美已经在最年轻一代的心灵上生长起来,他们懂得了“做好人”的道德价值。这是我们社会的进步,人性的觉醒。如今,我们能够做的,也是必须要做的,就是要让好人得到好报,让爱心永放光芒。笔者真切期待,蔡思霞这样的“最美志愿者”,能够得到最及时的爱心救助,早日康复,过上幸福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