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快速发展,总里程已经突破10万公里,由于一些地方存在制度漏洞和监管不严,高速公路建设领域也成了腐败的重灾区,“权力掮客”横行,“审批寻租”不绝。这里面都暗藏着哪些黑幕?半月谈记者进行了调查。
跑审批:项目“准生证”拿钱来办
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审批程序复杂,审批层级高、不透明,一条高速公路获得“准生证”要经过立项、可行性研究、环评等多个环节,其中涉及发改、交通、水利、环保等部门,要盖几十个公章。
一位长期在交通部门工作的业内人士介绍,大的高速公路项目从启动到竣工,需要审批的事项在部委方面有几十项,在省内就可能有几百项,其中最重要、最艰难的是发改委的项目核准批文。核准这个项目,需要10多个前置条件,每个前置条件都是一道行政审批。其中最主要的是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环保部等部门的批文。国家发改委收到这些批文后,才启动行政审批程序。
“这些部门如果对接不好,就会耽误时间,甚至无法通过审批。一些企业老板自知无法搞定这些批文,就会寻找一些在部门有路子、有能量的官员帮忙,这就滋生了一批‘审批掮客’,因为高速公路利润巨大,这些官员动辄受贿上千万元。”这位业内人士说。
广西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廖小波就是这样一个官员,他曾长期在交通部、自治区交通厅工作,可谓路子广、有人脉、能量大的典型代表。2007年,自治区交通厅与马来西亚MTD公司签订了阳朔至鹿寨高速公路项目BOT投资合作框架协议。由于阳鹿高速公路项目审批手续繁多,需经过国家相关部门批复,马来西亚MTD公司子公司广西阳鹿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请求廖小波帮助跑审批、协助征地拆迁等事宜,并先后多次向廖小波行贿1000多万元。
“我通过跑关系,拿到阳朔至鹿寨高速公路项目核准的批文仅用了一年时间,比同类项目快了两三年。”廖小波被调查后,在其自述材料中这样写道。
“挥手弹指间就能帮大忙。一些老板对廖小波佩服得五体投地,对其有求必应。”自治区检察院办案人员说,他除了买下8套住宅外,把更多的钱堆在家中,办案人员从他家里搜出的现金达数百万元,墙角里装满现金的拉杆箱上落满了灰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