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如鲶鱼,身长鳞甲,鳍如铁扇,身长花纹,这种长相怪异、被叫做“清道夫”的鱼在赤坎水库已经泛滥成灾了!昨日,赤坎水库管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保守估计,水库内目前生活着超过10万斤清道夫鱼,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还严重威胁水库坝体安全。目前水库已组织开展捕杀行动。他提醒广大市民,清道夫乃外来入侵物种,市民切莫盲目放生。(4月28日湛江日报)
清道夫鱼在赤坎水库泛滥成灾,令人无比忧虑。清道夫鱼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乃外来入侵物种。清道夫鱼以青苔等碎屑和其他鱼类的粪便为食,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家里养有观赏鱼的市民,往往会在水族箱里配养此鱼。因此,有些市民就认为清道夫鱼就是一种“好鱼”,做的是“好事”。然而,清道夫鱼在国内的生物链中没有天敌,一天就可以吃掉大量鱼卵和鱼苗,并且繁殖能力强,生命力旺盛,可破坏原有生态系统,被称为“水中屠夫”。现在,赤坎水库里的清道夫鱼超过10万斤,如此之多的“水中屠夫”不仅破坏了水库的生态平衡,还严重威胁水库坝体安全。这样看来,部分市民放生清道夫鱼的做法,是好心做了“坏事”。这种囿于传统生态观念的放生,是一种盲目放生,值得警醒和反思。
对于赤坎水库里的10万斤清道夫鱼,有关管理部门已经看到问题的严重性,正采取围捕手段进行大规模清理。一周多时间,已清理了2万斤清道夫鱼,任务仍然较重。笔者期待此项工作尽快完成,还赤坎水库以“安全”。但是,笔者认为,清理清道夫鱼的工作固然必要,可这只是一种“治标”之举;最为关键的是让广大市民更新生态理念,走出传统观念误区,充分认识到外来入侵物种对本地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性,做到遵循生态规律的科学放生。唯有这样,才能达到“治本”的良好效果。
纵观社会舆论,对外来物种入侵现象的关注还是较少,群众这方面的生态保护意识还是较为薄弱。因此,有关部门要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避免生态后患,亟需在防御外来物种入侵这方面下功夫,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群众更新生态理念,进一步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共同保护好美丽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