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QE(量化宽松)是不实之词。”上个月,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刚作了澄清,近日又有媒体报道称:“中国将很快宣布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中国央行将通过直接购买地方债的方式投放基础货币,以此撬动信用投放,缓解通缩压力,推动经济增长。”
昨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接过朱光耀的棒,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澄清道:“所谓中国版QE是没有根据的。”
马骏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央行不得直接向政府提供融资。何况,央行手中还有定向再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各种流动性调节工具,足以维持合理的流动性,保持货币和信贷的平稳增长,没有必要以直接购买新发地方债的QE手段来投放基础货币。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导刘煜辉[微博]告诉本报记者,直接购买地方债并非央行的“角色”,但央行可以通过很多技术手段“变通”。
“地方债置换有具体安排”
如果3月中旬的“中国版QE”传言,是对“1万亿规模地方存量债务置换”的误读,那近日的说法就是无中生有。
按照国际上的定义,QE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货币的干预方式。因此,被视为一种非常规的工具。
马骏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今年我国将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基调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和重申。
3月29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曾表示,当前中国采取的货币政策还是常规的货币政策。并指出,中国人民银行在非常谨慎地关注和追踪全球经济走势,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要支持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
招商证券(37.49, -0.81, -2.11%)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对本报记者称,目前来看,中国的利率还有调整空间,简单把一些基础货币投放的调控手段比作“中国版QE”,值得商榷。
今年,在有力度的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国务院给地方政府批下了5000亿元一般债券和1000亿元专项债券。此外,今年还有约1.85万亿元的地方债到期,为处理好化解债务和稳增长的关系,财政部年初给地方下达了1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额度。
根据财政部测算,1万亿元的置换债券能让地方政府一年减轻利息负担400亿元~500亿元。获得置换债券最高额度(810亿元)的江苏省也测算过,过去每年利息负担在80亿元~100亿元之间,通过发行置换债券能减少一半的利息支出。
马骏称,对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会有具体安排,这些安排不会导致市场流动性的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