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在地方债置换中的角色
地方财政部门在分到置换债券额度后,积极开展发债工作。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到,江苏、天津、重庆、安徽、贵州等地已招标信用评级机构和组建债券承销团。其中,发债最积极的江苏曾计划于4月23日在北京公开招标发行首批648亿元的一般债券。
但江苏最后推迟了发行时间,有媒体称安徽也可能推迟发债。江苏财政厅一位人士对媒体称,推迟是因为要等一些方案措施完善到位。一位地方财政国库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当地还在积极准备发债工作,并没有收到财政部要求推迟发债的相关文件。
市场分析认为,此次江苏延迟发债原因之一是发行人(地方政府)和承销商对于发行价格存在较大分歧。但上述财政国库人士认为,财政部已经明确了按市场化原则确定发行利率,发行利率要求在承销或招标日前1至5个工作日相同待偿期记账式国债的平均收益率之上确定,上浮的幅度由各省根据市场来定,发行价格分歧或许不是延迟发债的主要原因。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市场人士均表示,目前由财政部主导的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希望通过低息地方债来置换此前的高息短期债务,如果单纯依靠市场,没有来自央行的货币信用支持,直接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埋单”有点难。
刘煜辉告诉本报记者,央行并不能直接购买地方债,但央行可以通过很多技术手段“变通”。“如公开市场操作的手段,也可以通过再贴现,商业银行用债券或者其他资产做质押,央行提供再贷款,来增加货币供应量。此外,还可以通过降准的方式,释放冻结的流动性。”他说道。
事实上,央行4月19日已宣布下调各类存款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不过,上述财政国库人士称,央行降准之后市场利率并未有明显下降,“政府一直希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由于此次发行债券比较急,政府担心巨额地方债供给会推高利率,所以很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