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流动性调控的猜想
经济下行压力之下,为市场注入流动性显得很有必要。如马骏所言的一系列流动性调控手段中,央行近期到底会采取哪一种,不禁引发了市场的猜想。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宏观经济研究主管章俊认为,当前有两种模式可能性较大。
一是类似欧洲的LTRO(长期再融资操作)模式,通过购买银行持有的高等级可变现资产(包括债券)来实现。
二是通过信贷质押再贷款,也就是目前PSL(抵押补充贷款)的适用范围从国开行扩大至普通商业银行。去年,央行曾对国开行进行1万亿规模的PSL再贷款,用于棚户区改造。
马骏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再贷款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按照国际惯例央行提供流动性一般都要求金融机构提供合格的抵押品。为解决中小金融机构从央行获得流动性支持面临的高等级债券质押品不足问题,人民银行开展了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但他强调,从目前来看,地方政府平台贷款暂不在质押品的考虑范围之内。
章俊认为,信贷质押再贷款的实用性较差,即便实施,规模也很难做大。这是因为信贷资产是非标准化的资产,因此央行对质押率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和界定。同时,从银行角度来看,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出,为银行盘活存量信贷资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市场化解决方案,注册制的实施也极大地便利了银行从事这方面的资产运作,因此没有必要向央行申请门槛较高的信贷质押再贷款。
他更倾向于类似欧洲央行LTRO的模式,认为通过向商业银行开放质押贷款的通道,不失为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案,其效果可谓“一石二鸟”。
“一方面,可以解决新增外汇占款大幅下降造成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收窄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绕开央行不能直接购买政府债券的限制,从而有效解决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化解和增量基建投资资金来源的问题。”章俊认为。
谢亚轩则表示,PSL(抵押补充贷款)和降准比起来,更有价格指导作用。
PSL作为一种储备政策工具,有两层含义,首先量的层面,是基础货币投放的新渠道;其次价的层面,通过商业银行抵押资产从央行获得融资的利率,引导中期利率。
谢亚轩认为,地方债的收益率应该是介于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之间,如果通过PSL的方式,对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都给出合适的利率水平,自然地方政府债券的价格或者收益率也就比较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