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2014年度考核成绩才下达,地级市忙着通报,根据考核存在问题,剖析原因、研究对策,筹备相关会议,部署年度工作,县镇村的具体工作就要拖到七八月。
面对此类工作,基层干群只能苦笑。但原因总不能放过,尤其在全面深化改革形势下,必须勇敢直面问题。
按说考核权下放到地市,地市考核结果上报到省,就应该很快批复下达,但是,有些部门在放权中,还留有一手,还要掌握地市考核对象上报的情况,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监督作用,确保地市考核公开公平公正。这里撇除不信任因素,显然有把监管当借口之嫌,仍然抓着考核权不放手,一方面看基层上报情况,一方面看地市考核结果,掌握着最终裁判权,在无法拿捏中迟缓了基层下一步工作。
怎样才能把权力彻底下放呢?首先要权责一并下放,放权不放责,下面有权就会乱作为,反而给上级添麻烦。权责一致,相互制约,权责清单才会更清晰明确,基层工作才会游刃有余。其次,要表里如一,不能明放暗抓,或者放一点抓一点。放权就是放责,仍然抓一部分权力,也就要承担相应责任。表里如一,才能让基层放开手脚做工作。
当然,往深处上看,放权问题是表,作风问题是根。有些部门习惯自己说了算,舍不得放权,即使放了,还是要通过这样那样的手段,把权力收回来。正因为如此,李克强总理批评一些部门,国务院会议研究决定的事情,还要下面的处长把关。解决作风问题,其实就是处理好利益问题,要看到只有放权,生产才能更加自由发展,推动创新创造。
要真正触动利益,还是要从生产生活实践入手。上面机关工作,年年月月日日,都差不多,但是基层生产生活一线,迟缓一个月,种植、养殖、培训等都要错过机会,直接影响效益。所以,要解决机关的利益问题,还要采取下放干部,参加基层实践的做法,让越来越多的机关干部,有机会在基层镇村,从事一年以上的实践锻炼,才能深切体会基层急需,改掉机关病,提高社会发展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