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因变道纠纷,成都男司机张某在行驶中感觉“不爽”,截停对方,将女司机拖出车外暴打致其右肩骨折、脑震荡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4日,成都警方以“寻衅滋事罪”将施暴者张某刑事拘留。随着事件的发酵,“路怒族”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两年来,我市市区发生6000多宗轻微交通事故,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不文明行车,开“斗气车”引起。(5月7日湛江日报)
近日,成都女司机被暴打事件在网络上发酵,引发全社会的强烈关注,公众议论纷纷。为何这看似普通的交通事件却激起舆情的轩然大波?究其原因,就在于反映了社会复杂心态的“路怒”两字。“路怒”,已成为当今这个汽车社会肆意漫延的一种不良情绪,不仅给驾驶员本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而且给他人的人身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只要留心周围,我们就会发现不少驾驶员已染上了“路怒症”,不知不觉就成为了“路怒族”一员。两年来,我市市区发生了6000多宗轻微交通事故,“路怒症”就是其主因。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和反思。
“路怒症”这个说法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产生于美国,是汽车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小汽车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然而,与小汽车数量急剧增加不相适应的是,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不够合理或比较落后,跟不上汽车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当前汽车社会的交通文明秩序尚未建设完善,驾驶员文明驾车的素质也未能跟上。这样就形成了人与车、车与车之间的尖锐矛盾,导致了“路怒症”的普遍出现。
根治“路怒症”有无良方?这是人们当以深思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给力。显然,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不合理性和落后现状,是“路怒症”发生的客观原因。因此,作为城市管理者,应当着眼城市的长远发展,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城市道路,解决道路交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保持整治交通乱象的高压态势,打造文明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当路况好转了,车行顺畅了,驾驶员的情绪自然愉悦、稳定。另外,有关部门、媒体舆论和社会公众都有责任为汽车社会文明秩序的构建出谋出力。现阶段能够尽快做好的,应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驾驶员避免主观上的错误行为,尽力做到文明驾车,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学会调整不良情绪,学会宽容礼让。
莫让“任性”酿成恶果。“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没有什么比生命安全更重要,一个人只有懂得宽容礼让,才会平安快乐地度过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