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行政许可审批”将退出历史舞台。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按照依法行政要求,在去年大幅减少各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彻底取消这一审批类别。李克强总理在讨论确定进一步简政放权、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时还罗列个别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痛斥某些政府办事机构。“我看到有家媒体报道,一个公民要出国旅游,需要填写‘紧急联系人’,他写了他母亲的名字,结果有关部门要求他提供材料,证明‘你妈是你妈’!这怎么证明呢?简直是天大的笑话!这些办事机构到底是出于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还是在故意给老百姓设置障碍?”面对总理振聋发聩的发问,估计要有不少单位胆寒了,因为做了不少这等“亏心事”。
从媒体的各色报道及我们身边人的抱怨讲述,我们知道存在着不少这种让人民群众欲哭无泪的无奈之事:参选全国劳模的基层工作者因报送材料需盖8章得成的而万分感慨落泪;西安市民为办理户口迁移而不得不四处奔波证明“我爸是我爸”;武汉一学生为办理助学贷款需要证明、申请等各种材料十几张,共盖26个公章;双独夫妻为生二胎办理准生证展开“马拉松”半年长跑;在总理怒斥后近日仍有“证明你女儿是你女儿”的闹剧发生……如此种种笑话就在群众生活中频繁上演,那些不必要的“奇葩”证明生生堵住了群众的“去路”,让不少群众疲于奔命,满腹怨言。那我们的政府部门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的证明?说白了,要么就是要审批的事项很多,不愿担责;要么就是守着陈旧的办事流程,死搬硬套;要么就是人为设置障碍,吃拿卡要……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如此,这种有悖群众意愿、尽给群众添堵的“折腾”制度自然要改革。依靠简政放权来 “放”群众一条“生路”,还“盛世”干净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早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回答记者关于简政放权改革的问题时就表示,改革确实很疼,而且在加深,面还会扩大。因为简政放权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削权是要触动利益的,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忍痛也得下刀。近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总理再次提出要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把改革推向纵深,要求各部门不能“放空炮”,更不能“糊弄了事”,要坚决打破部门利益,保质保量完成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党尽心尽力为群众开辟“办事易”之路的决心。
曾几何时,层层审批,早已耸立起“关系藩篱”,延伸出“办事求人”的潜规则。掌握审批大权的政府人员为权力寻租,给谋发展的企业和办事群众设立了一道道“弹簧门”“玻璃门”。改革要触动既有利益,固然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 ,为了群众的利益,为了人民的福祉,政府部门就得有“忍痛也得下刀”的魄力,必须以坚定决心和勇气直面改革阻力,以高超的智慧和策略谋篇布局,对于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波动与反复,需要展现出推进改革的韧性,把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落到实处。做到进一步简政放权,简化办事程序,减掉不必要的条条框框,打掉各种“证明”背后的灰色利益链,打破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让奇葩证明越来越少,让群众不跑冤枉路,让“需要证明我妈是我妈”的荒诞笑话消匿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