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关注留守儿童的发展

2015-05-17 11:15 来源:湛江新闻网 作者:叶民强

摘要:中国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然而农村与城镇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加之城镇的工作岗位的竞争激烈性,使父母无暇顾及留守儿童,导致留守儿童的产生。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在没有监督和关爱下成长的儿童,容易缺乏正确自我认识,可能出现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有义务有责任去关爱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发展。预防儿童身心健康不利因素,将它扼杀在萌芽时期。

一、关键词:留守儿童 身心健康发展 问题对策

二、人留守儿童的因素: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三大机制。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正是这三大机制的缺失所致:

我国农村人口与少数民族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西南、西北,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丘陵地区。他们受教育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在传统的“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观念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相对放松的条件下,子女成群,逐渐成窘迫不堪的衰败的家庭。

学校教育管理方式的简单化,只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对留守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整体水平要比非留守儿童差。在这种情况下,于是形成了越是成绩好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越多,越是成绩差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越少。学校在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方式上存在的缺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完全责怪这些长年工作在农村艰苦环境中的中小学老师。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均GDP虽然逐年呈稳定上升的趋势,但农村与城镇贫富分化差距越来越明显。无形中激发农村人口对进城务工的期望值越高,加之农业方面出现机械劳动对传统农业有一定的冲击,农作物收益低,农村劳动力过剩,家庭支出大于家庭收入,许多人迫不得已,背井离乡涌入城镇成为被剥削的阶级。担当起养家糊口的重责,将家务托付与家中的小孩。

三、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表现:

1、生活方面的问题

这一阶段的儿童正在处于成长发育时期,在父母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生活质量进一步下降,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大部分留守儿童是和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块。有些孩子只能自己照顾自己,部分儿童甚至还要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家务劳动负担加重,作息时间不合理,营养跟不上;留守儿童的卫生状况堪忧,卫生习惯差,很多孩子生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久而久之小病拖成大病。由于缺少监管,而农村又在山区,意外事故时有发生,小孩自我保护能力弱,容易受到拐骗,猥亵。

2、学习行为方面的问题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己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性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沉迷于虚拟的网络游戏的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常引发种种心理疾病,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信心、悲观消极与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4、道德行为方面的问题

儿童的道德行为关乎到支撑儿童成长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脊梁问题,切不可小视。如果是有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无论道德知识、道德情绪及自我控制的意志力的培养,都是从家庭开始的,父母平时对儿童的教诲、奖励与惩罚的控制方式、管教方法与态度、行为示范等对于儿童的抗拒诱惑、罪疚感的态度以及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均能产生积极的决定性的影响。

四、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的提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1、家庭方面

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不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换取眼前短暂的利益。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现在国家对于外出的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也一直在采取办法加以解决。第四,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2、学校方面

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

3、社会方面

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让他们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的待遇,在拥有共同经历的学校里,能够极大的唤起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集体的归属感;要鼓励优秀的教师深入乡下和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呼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各个方面都应做出自己的努力,切实解决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让所有的孩子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都能享受家庭的温暖和教育的阳光。

参考文献

1.张凯军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原因及解决方法》 《科技风》 2010年 第21期

2.文尚清 《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体系》 《中国市场》 2010年 第52期

3.胡斌.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教育政策 (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3)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全国最大吨位纯电抱罐车落地湛江
  • 徐闻“益企办”让菠萝产业旺起来
  • 2025年遂溪县第六届“县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启幕
  • 粤西首城绘文明新卷 廉江以常态长效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
  • 全球首创漂浮式养殖平台“湛江湾1号”湛江交付
  • 深蓝逐梦启程!“湛江湾1号”铸就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