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新闻网讯:为了治好香蕉黄叶病,让乡亲避免损失,62岁的小学退休教师杨大灼9年来苦心研究,把实验室建在自家院子和田头,开展多方试验。他每天早出晚归,奔走在田间地头搞“田头科研”。今年年初,他研究出的“假茎钻洞法”终于初显成效。(5月27日《湛江晚报》)
几十年前县里农校出身的杨大灼并非农业大学教授,但他却为解决香蕉黄叶病这一世界性难题开辟了新路径。这其中,原因何在?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杨大灼在农校里所学到的知识和他对农作物的特别感情对他的支撑,但是,笔者认为,杨大灼之所以成功,最大的原因还在于他九年来的“田头科研”,即扎扎实实的实践功夫。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早在900多年前的先贤陆游就揭示了“躬行”的重要性。书上的知识只是理论层面的,要想真真正正弄明白,为自己所用还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一番。杨大灼就是如此。面对着令农户头痛的香蕉黄叶病,杨大灼并不只是在书斋里寻找资料,坐而论道,他还腾出自家的田地,亲自种上别人的香蕉园里挖来的病蕉苗,反复实验,反复研究。新闻照片中的杨大灼,头戴遮阳帽,满脸沧桑,一身简朴,蹲在一颗香蕉树前仔细观察思考,这不免让人觉得,他和脚下那片土地是分不开的。如果不扎根田地,研究工作就毫无意义了!
杨大灼的“田头科研”倒让人想起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位为解决中国十几亿人吃饭问题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却是一派老农风范。满脸的沧桑是烈日和泥土在他脸上留下的痕迹。此外,袁隆平说过,“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是你要下田,你怕下田,你怕吃苦,我就不接收你,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是种不出水稻来的,你要到田里面才能种出水稻。”这是多么透彻明了的说明!
杨大灼和袁隆平两位老人皆如此“崇尚躬行”,并且他们都是从“躬行”中检验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理论知识是开展研究的基础,就像地基是万丈高楼的基础一样。但是理论毕竟有着抽象性的缺陷,并且单纯的逻辑推理代表不了现实情况。就好像,如果杨大灼不到田地里实验,他怎么知道经“假茎钻洞法”试验过的香蕉长势如何,放蕾结果的情况如何?由此可见,纸上谈兵不足取,唯有“躬行”出真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