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书业商会调查,在过去10年里,有近五成的民营书店倒闭,而近5年来,国内已没有一个新书店品牌出现过。这种倒闭趋势现在仍在继续中。记得十几年前,湛江九二一路一带,有许多小书店,现在几乎消失匿迹。遍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实体书店,不仅仅是人们进行读书消费,去看书和买书的地方,也是一座城市文化氛围的体现,然而随着近年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体书店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书店是城市的“大脑”,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无数的新知和缜密的思维从这里破土发芽,被人们赋予“人文精神载体”和“文化栖息地”等各种意义。作家龙应台说过,一个城市是需要有“公共客厅”,作为一个荒凉大城市里的温暖小据点的。随着网络书店的蓬勃的兴起,眼下中国的图书零售市场正在被网络书店大面积瓜分,网络购书给实体书店带来较大的冲击。网络时代,实体书店在网络书店价格低、送货上门等优势的冲击下,逐渐开始萎缩。电子书籍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手机、电脑、IPAD等阅读终端的出现,给传统纸书阅读带来了不少影响。电子书价格低廉,携带方便,尤其是对上下班路途较长的年轻白领,可以随时阅读,更受年轻人青睐。这无形中加速了书店的萎缩。实体书店面临的生存危机,还与我们当下人们休闲娱乐的越来越多有关,过去,读书是人们业余时间最主要的休闲方式,现在旅游、电影、电视、游戏、多媒体等,为人们业余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
运营成本的增加,是实体书店难以生存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房租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升高,各种费用日益增加,一些靠租房 和雇人经验的书店收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显然政府部门要在政策、资金、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实体书店建设予必要的支持,适当减免实体书店的税费负担,通过设立专项文化资金补贴来切实减轻实体书店的房租压力。政府可以试行“读书券”制度,把文化消费权真正归还给读者,刺激消费,拯救书店。
当然,实体书店也应朝着专业化,特色化、经营方式多样化方向发展。扶持实体书店发展,除了外在资金、政策的“输血”,更重要的是引导书店自身转型,实现自我“造血”。香港、台湾等地的先进经验可供参考,他们的一些书店将咖啡馆、书店、寿司店等融于一体,除了售卖图书之外,还定期举办影展、诗歌交流会,开展多种方式经营,有助于扭转生存困境。此外,将文化活动的质量和书店工作团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打造成读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文化交流平台等做法也值得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