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招生季,各大名校都会使尽浑身解数去抢夺优秀生源。6月28日上午,北大四川招生组和清华四川招生组为抢夺优秀生源,在官方微博上公开“掐架”,相互指责对方争抢优质生源。(6月28日《法制晚报》)
优质生源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高校爱才,还须取之有道。然而,从北大清华微博掐架透露的信息来看,两校抢生源已然有僭越底线之嫌。这并非清华北大为争抢优秀考生第一次交手,清华北大历年的“争状元比赛”,都是新闻媒体追逐的焦点。梳理近几年的报道可发现,两校抢人的花样不断翻新,招数也日渐充满火药味,上演了一幕幕怪相。堵截抢人、专车接送、承诺奖学金、提现金见家长,哪里有半点高等学府的斯文。
一份《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高考体制下催生的一批批状元,进入大学、走向社会后的种种表现,似乎并没有因为状元的特殊身份而更加显赫。自1977年恢复高考38年来,六成状元出国留学,七成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销声匿迹”,难觅职场踪迹。报告还称,经商从政不是状元所长,至今无人登上福布斯胡润中国富豪榜,尚未出现省部级以上官员,总体而言,状元的职业成就平平,教育投资回报率未达社会预期。作为大学,奖学金是有限的,不应该过多地投放在高考“状元”身上,而应该投放在给真正有需求、家庭有困难、无法负担大学学费和生活费的优秀学生身上。
时下,北大、清华把目标定位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要想跻身国际,不妨从学习国外高校招生手段做起。抄起金元大棒去抢,格调无疑有些低,以自身的学术水平、教学环境作为资本去抢,方为正道。这既是对考生权利和录取制度的尊重,也是大学精神的体现。抢生源现象在国外高校同样存在,但人家靠的是实力说话,而不是重金诱惑、漫天许愿。例如通过学生和家长参加开放日,展示学校有特色的一面,让学生和家长在短时间内对学校有所了解并产生好感。
高校想招“状元”没有错,但高校爱才,也应取之有道。两所全国著名高校只着眼高考“状元”显然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让教育回归本质,起码让北大看起来更像北大,让清华看起来更像清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