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花样翻新的造假方法让公众目不暇接、防不胜防。于是相关部门也开始密切关注国内食品流通环节,强调“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链条的安全。可如今“从农田到餐桌”升级为“从海外到餐桌”,海外“僵尸肉”上了国人餐桌。跨境流通食品出现了问题,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更大的警示,食品的安全不仅要关注国内流通,也要考虑“从海外到餐桌”的安全。
无良商贩通过大量走私国外那些有三四十年冻龄的的“僵尸肉”,其食品质量之恶劣简直没法形容,竟然成为我们餐桌上的一道“家常菜”,光是听着就让人想吐。“僵尸肉”上餐桌,谁之过?显然,我们的边境口岸监管一定程度上存在漏洞,打击走私力度亟待加强。“一阵风”的检查,对于见利忘义的商贩根本起不到威慑作用,必须对无良商贩大胆揭露,公开曝光,并依法以予严惩。只有让不法商贩敬畏法律,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违法行为。
此外,批发市场是食品安全的“闸门”,很多时候由于我们批发市场准入门槛低,不需要提供产地证明和产品质量证明就可进场销售,质量控制的市场准入制度形同虚设,监管流于形式。包装和标识不符合规范,缺乏产地、日期、保质期等必要信息,质量安全信息不可追溯,使得类似“僵尸肉”这些不符合卫生安全标准的食品从批发环节顺利进入到零售环节,蹿上我们的餐桌。我们迫切需要形成覆盖从源头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监管制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构建全国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建立更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保障公众“舌尖上的安全”,不仅要严厉打击冻肉走私,不仅要严惩无良商贩,更要强化一整套的食品安全监管,让“僵尸肉”即便侥幸走私成功,也依旧在食品流通市场上寸步难行。针对一起食品安全事件,我国相关部门应深刻反思,举一反三,从根本上堵住食品安全各个环节的漏洞,这样才能重拾消费者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