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艺术的底线

2015-07-20 16:24 来源:湛江新闻网 作者:宋立民

    看了7月20日湛江日报07版《沸沸扬扬花木兰》,想再说几句话。

    商丘的郭义方、宋成树等都是朋友兼师兄,看见名字很是亲切。但是,笔者之所以在共识网与本地晚报等媒体声援,并不仅仅因为我是商丘人,参加过“木兰文化节”,而是说“恶搞”要有政治的与艺术的底线。

    当年胡戈“恶搞”陈凯歌的《无极》,用了“主旋律”歌曲,动静比这回大得多,笔者没有批评胡某,因为《无极》实在是一盆浆糊、让你看不出表里,用冯小刚的话说是“不会讲故事”。而胡戈的“恶搞”艺术水准真的是大大超过了《无极》,窃以为是发明了一种“新媒体平台”的新闻评论方式。

    好像艺术家六小龄童也在批评有些人恶搞西游记,窃以为与恶搞花木兰不可等量齐观。西游记中人物以怪力乱神、魑魅魍魉居多,虚构的成分甚大,“影射”恰恰是其主要艺术手法。所以,接过其人物情节而剑走偏锋,能够说出不少针砭现实、反腐倡廉的“画外音”。例如前一段网上大传的“唐僧给悟空的一封信”,真是把腐败官场的丑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花木兰则不同,尤其在河南,“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豫剧段子几乎妇孺皆知,老少能唱,其“正面形象”由于代代相传,已经具有文化人类学与符号学意义上的“图腾性质”。即便有人证明古代军中男扮女装实际上不可能,即便有人力图证明花木兰不是河南人——甚至说“可汗大点兵”点了父亲的名,说明连汉人都不是——但是对于早已“约定俗成”的英雄情结与民俗意识,那些“研究成果”均可忽略不计。更何况提及花木兰我们会不自觉地想起岳飞、文天祥、辛弃疾,其满身的“正能量”与懒惰贪吃、不敬父母、见到帅哥流鼻血的“现代女”岂可同日而语?

    不错,“只要不是颠倒黑白是非,丑化人物形象的,改编也没什么不可以”——创作自有自己的自由度。但是,贾玲的小品恰恰是颠倒了黑白是非美丑,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没有给我们多少艺术享受。说实话,其“幽默因子”远在三十年前的《我爱我家》之下。

    上欢乐嘉娱相关负责人辩解说:“‘吃亏是福’是这个小品的主题,结尾花木兰接到任务出奇兵打退敌人那一段……表现出‘花木兰’英姿飒爽的形象……是我们制作节目的初衷。”请问“击退敌人”吃了什么亏?“主题”与“初衷”可以风马牛不相及?掂量神逻辑,也就窥见小品的艺术品位了。

    还好,贾玲童鞋没有坚持满嘴跑舌头的辩解,及时道歉,“喜剧人”停播一周,也算宁人息事。如果坚持说那是“艺术”,恐怕日前所有的“三俗”节目也都是“艺术”了。

    或曰:这个结果是“官方政治干预”的结果,是小题大做。笔者的回应是:从商丘的花木兰研究会到黄陂的“湖北老乡”,发声最为积极、最为响亮的,恰恰是民间的力量,小品率先引发的绝不是“官仇”而是“民愤”。

    所以,即便纯粹的“艺术表达”,也是有底线的。正如鲁迅先生说的:“譬如画家,他画蛇,画鳄鱼,画龟,画果子壳,画字纸篓,画垃圾堆,但没有谁画毛毛虫,画癞头疮,画鼻涕,画大便,就是一样的道理。”总之,无论什么都能恶搞的时代尚未到来,“有违公众审美习惯”的事情还是不做为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全国最大吨位纯电抱罐车落地湛江
  • 徐闻“益企办”让菠萝产业旺起来
  • 2025年遂溪县第六届“县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启幕
  • 粤西首城绘文明新卷 廉江以常态长效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
  • 全球首创漂浮式养殖平台“湛江湾1号”湛江交付
  • 深蓝逐梦启程!“湛江湾1号”铸就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