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要优化休假安排,激发旅游消费需求。鼓励弹性作息,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中新网》8月11日)
官方鼓励“周五下午+周末短假”的报道,引发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和猜想,点燃了民众对于休假的憧憬。有假可放,谁都高兴。如今周五下午+周末短假”这样的新提法,显然也是进一步保障民众休假权益的新探索。可是“周五下午+周末”的模式如何休假、是否带薪、是否强制等关键问题上,目前的权威信息都是空白的。如果“每周五下午”休息是要占用每个人法定的带薪休假额度,则会有一部分人觉得“周五下午不上班”的安排很“鸡肋”,还不如原来的集中带薪休几天假。
既然“周五下午+周末”休假新模式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有关,国家就应该考虑为了拉动旅游消费而给民众额外增加休假天数。这种惠民安排也会得到民众拥护,有助于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爬坡过坎”。休假灵活带来的休闲经济发展,刺激消费、拉动服务业,好处多多。额外增加带薪休假天数无疑会是个让民众开怀大笑的好举措,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额外增加休假天数显得不那么现实。因此,相关制度设计,也需要从长计议。
有人统计,今年以来,“落实带薪休假”至少强调了5次之多。落实带薪休假,老百姓肯定赞成,然而,在现实操作层面,带薪休假却面临着落实难的尴尬。不容忽视的是,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带薪休假的落实状况并不容乐观。人社部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带薪休假落实率约为50%。落实带薪休假比较好的主要集中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外资企业,而一些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落实起来相对较差,一些单位、企业违规后受处罚力度小甚至可以“零成本”。带薪休假要解开企业“心结”。如果企业没有“不能拒绝”的义务,作为工薪阶层主体的企业员工必然落入望梅止渴的尴尬。这种“周末小短假”亦难免沦为“纸上福利”。对那些囿于现实而难以享受“带薪休假”的群体,则应下力气把“带薪”二字执行到位,起码让他们获得本该有的制度补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