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
我们来做一个可怕的假设。
如果有一个证券公司,顶着“国企”的名号,打出坚决救市的大旗,可是心里想的却是闷声发大财的戏份——毕竟,这真的是个绝好的机会。
怎么做呢?它想控制市场,就要控制舆论,所以有个数一数二的媒体帮它出声非常重要。一方面说“要涨啦”“要跌啦”,假装表达中立的、专业的意见。一方面说“它很棒”“很忠诚”,为公司唱赞歌。
这当然还不够。它想掌握收益,就要掌握市场,所以有背景好深背景好强的监管部门内线替它递送消息非常重要。
一边说“万众一心”“坚持到底”,热忱义勇;一边说“小心谨慎”“大家发财”,暗度陈仓。
如果,注意,是如果有这种情况的存在。也就是说,政府监管部门、操作机构、专家舆论,如果这其中的一些人,形成了一个利益捆绑体,形成了一个内部的寻租、交易的小团队,那就很不难解释,为什么市场这么混乱,救市这么艰难。
水深
张育军会否是一个标志性的开始?毕竟,在迭起的反腐风暴中,金融系统一直没有太大的“动静”。
但事实上,今年春节之前,中纪委就已提出,今年完成对中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金融企业巡视全覆盖,要“猛击一掌”。还有报道称,中纪委组建了一个重点针对金融的反腐部门。要记得,王岐山本人,可是有过丰富的金融从业经历的。
而这一次,从“国家队”查到“监管方”,我们至少可以认为金融领域的反腐已经开始进入深水区。其间利益纠葛波诡云谲,更多的还是藏在水下的暗礁。
金融腐败一向被视为“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专业”领域。在新股上市前进驻,暴力拉升股价,在添加多重杠杆之后抽身退出,来钱速度极快又体量极大。因此,在业内人士看来,金融领域也是官商勾结的多发领域,“水很深”。
确实,你可以和人谈政治,谈历史,谈艺术,不管你是不是真的懂,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如果和人谈金融?一语不合,对方立刻掏出纸笔,给你写出一个数理模型,然后和你对视,分分钟将你秒成渣。
但在情节吊诡的背后,金融腐败和其他领域的腐败,其脉络和本质并无二致——都是因为贪图私利,模糊监管规则,打乱法规程序,以各种“为国为民”的借口,不愿意真正市场化、公开化、透明化,姑息市场黑暗,表面上是为了“稳定”和“繁荣”市场,实则为自身浑水摸鱼,从中牟利。
而所谓的不好查,不过是因为弯弯绕更多,藏得更深,而且因为其杠杆作用,所获更丰厚,吸引的人员更为众多,社会影响更为恶劣。从这一次股市震荡,更可以看出,金融市场因其在国民生活中的渗透力强,而在国际间的竞争关系激烈,已经成为会影响到国民信心、国家兴亡的新战场。
腐败没什么借口和理由,金融也一样山雨欲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