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了。我想借助媒体说说我的心声,也应该说是绝大多数老人的心声:希望当下为人子女的年轻人,尽管你们的工作很忙,但也要抽空多陪陪老人。家人多点关爱,我们就会少点受骗。”王奶奶说。(9月16日《湛江日报》)
读罢《老人幡然惊醒 “午餐”原是陷阱》一文,真的让人感触良多。近些年来,针对老人诈骗案例层出不穷,骗子手段也不断推陈出新,这当中有其客观因素,比如老人对骗子抵抗力薄弱、诈骗伎俩变化多端等,但同时子女有责也是不争的事实。从文中王奶奶一番说话来看,如今不少子女忙于自己的工作,一年到头跟老人交流的次数和频率屈指可数;由于子女对老人关爱的缺失,让骗子有机可乘,打着各类感情牌子,跟老人套近乎,让老人放松警惕,在这种情况下老人自然容易上当受骗。
王奶奶这番说话,说得很实在。说到底,老人上当受骗,子女应负有不可推却的责任。如今的老人在物质生活层面或许并不“贫困”,但精神生活往往十分紧缺,最贴切的比方就是,作为子女的你跟老人交流如何?生活如何?是否常常过问老人生活,又或者真的做到了孝敬父母的责任?只要扪心自问一下,便能明白原来老人上当受骗与自己密切相关。试想一下,如果子女经常与老人交流,跟他们说说日常生活注意事项,教育他们如何防止信息时代下的骗局,总之就是尽自己所能让老人掌握防骗的技能,那么,老人还会如此轻易上当受骗吗?非也。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防骗的“免疫力”会逐渐有所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子女更应该主动积极履行孝敬父母的职责,多陪陪老人、多跟老人聊聊天,让老人从内心里感到家的温暖、子女的孝顺。如此,老人在遇到任何事情、面对有蹊跷的事情时,不致于手忙脚乱,不致于不知向谁寻求帮助;事实上,打好了亲情牌,老人会第一时间想到子女,会第一时间联系子女,那种所谓“免费午餐”砸到老人的“好事”才会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