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积极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不断提高气象服务和保障水平,目前全市共安装816套“村村通”大喇叭,160个气象电子显示屏,实现了气象信息向基层延伸。(今年9月28日湛江日报)
诚然,借助“大喇叭”,可以做到将气象信息便捷地向基层传送,及时告知农民和渔民,让他们全面掌握气象信息,进而做好灾害防御,减少经济损失。
以笔者看,“大喇叭”的作用不仅限于此,其还可以发挥着在农村中广泛开展舆论宣传教育之作用,而且其作用不可估量、不可替代!
笔者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曾清楚地记得,有生产队的时候,“大喇叭”是农村中不可多得的宣传喉舌和教育工具。中央每每出台什么重要政策,总能通过村头的“大喇叭”,及时听到来自北京的“党的声音”。
改革开放之后,一些村庄让“大喇叭”停止工作,导致“党的声音”不能及时传达至基层,于是宣传工作在农村出现一些薄弱环节和教育盲点,譬如农村普法就是我国当前普法工作中的一个“弱点”。
今天,我们已经步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也业已延伸至广袤的农村。但是,我们仍然有着一些偏僻的农村。这些偏僻农村不仅没有电视、广播,信息闭塞,有的甚至连电灯还没有点上。就是城市,市民通过互联网、手机客户端每天面对的是海量信息,鱼龙混杂,有时一些市民往往受到一些不良信息误导,有的甚至走向歧途。
新媒体自有新媒体的好处,旧媒体自亦有旧媒体的好处。“大喇叭”是一种传统的传播工具,具有天然的自身优势。其成本低,传播面广,是一种适合农村实际再好不过的宣传教育工具。因此,我们务必高度重视农村广播网建设,力求做到村村都有“大喇叭”。我们唯有将像“大喇叭”这样的传统传播工具与新媒体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占领广阔的农村宣传教育阵地,做好政策宣传、普法教育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