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放弃生意回乡种地机械耕种带领致富

2015-12-08 11:02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钟邦国 通讯员李广用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雷州东洋的雷州市附城镇大埔北村一望无际的田野上看见,几台收割机正在收割稻谷。随着“哒哒”的机器声,不一会一大片的稻谷全部收割完毕。

“加入合作社后,从插秧到收成甚至销售根本不用担心了。”村民笑着告诉记者——而这,都得益于陈野石多年来带领大家经营水稻合作社。

创当地首家水稻合作社

雷州市是农业大市,素有“广东粮仓”之称,特别是连片的22亩东西洋,称得上广东第一田。 然而,由于当地农民仍限于亩亩块块,育种场地验难调整,农民机械化技术水平低,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22万亩连片水稻机育、机插、粮食烘干仍很落后。

陈野石出生在雷州市附城镇大埔北村,1991年从大连水产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湛江海事局工作。2005年,他辞职“下海”,勤奋打拼几年后,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然而,陈野石每每“衣锦还乡”,却看到家乡农村已是老弱妇孺的留守地方,劳动力非常缺乏,加上机械化程度低,很多田地也因此开始丢荒……如此一来二往,他便产生了回乡种田,利用机械化提高种田生产效率的想法。

“好不容易在城市打拼出了一番事业,何必回农村踩牛屎?”陈野石的想法当然遭到父母家人及亲戚朋友的强烈反对,但这却依然没有动摇他的想法。

2012年底,经过多次考察后,他终于回乡创办了雷州市首家水稻合作社。合作采取灵活方式,允许农民带田入社,带机入社和带资入社。目前,该合作社拥有收收割机,打田机、插秧机、拖拉机,手扶机等机械36台。

机械化生产科学种田

万事开头难。合作社成立之初,很多农民担心上当受骗而拒绝。但陈野石并没有因此退缩,他挨家挨户地解释劝说,最后终于有168户农民同意加入合作社。

村里农田耕种的机械化程度提高了,平时农民主要是进行田间管理,其它一切由合作社负责:从育秧到打田、插秧、收割、烘干,合作社全部实行机械化。同时,合作社还全面掌握水稻标准,统一管理,种植,施肥,杀虫,机耕……

“这段时间,机械没有一天是空闲的,所有收割机早就排满了日期。”合作社除了服务当地农民外,服务还辐射到附近的乡镇。

据了解,合作社里的每个成员,通过合作社的信息平台统一接收信息,什么时候插秧、施肥、杀虫、收割都有统一安排。为提高管理人员和社员科学种粮水平,陈野石还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与廖仲凯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聘请专家到合作社上课,指导技术。

现在,合作社已发展到到288户,建有自动温室育秧棚150平方米,秧车32台,育秧生产流水线,每小时能育秧400~500盘。据介绍,目前,合作社已有6800亩水田,除了东西洋外,还扩展到杨家、客路等乡镇,其中客路有1800亩稻田。

合作社的社员郑汝瑞有6亩农田,过去亩产量一般是700多斤,合作社科学种田,现在亩产量达到1300斤左右。机械化种田,一天可耕种20亩。加入合作社实行机械化后,播种到收成如今一亩田可减少成本100元左右。

世界粮油组织充分肯定

陈野石带领着合作社的成员,农业生产的效率不断提高,社员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今年早造,雷州遇罕见的干旱,但合作社稻谷亩产量却达1000斤左右。

世界粮油组织、省、市农业部门领导多次到合作社考察,充分肯定了该社发展水稻和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做法。世界粮油组织还将其作为生态米的试点单位,向世界推广经验。

目前,合作社作为广东海洋大学的集训基地、广东农业科学研究院的植保实验基地。

陈野石展望未来,充满信心:未来他将大力引导农民继续带田入社为主,租赁土地流转为辅,使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争取到明年土地经营规模达1万亩,到2018年达到5万亩。同事,合作社的核心区实现水稻耕、育、种、营、收加工全程机械化;并以东西洋优势品种为带动力,建设加工能力2万吨的稻米加工厂,打造品牌大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全国最大吨位纯电抱罐车落地湛江
  • 徐闻“益企办”让菠萝产业旺起来
  • 2025年遂溪县第六届“县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启幕
  • 粤西首城绘文明新卷 廉江以常态长效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
  • 全球首创漂浮式养殖平台“湛江湾1号”湛江交付
  • 深蓝逐梦启程!“湛江湾1号”铸就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