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凛冽中站在路边等出租车,好不容易坐上一辆“空车”,却遭到出租车司机“变相拒载”,近日,市民吴小姐在开发区等候出租车时遇上这桩怪事。而司机拒载的理由竟是“滴滴”抢单成功,要前往搭载下单客人,路边客人即使上了车也只能下车。(1月27日《湛江日报》)
“滴滴”等打车软件的出现,客观来说方便了乘客坐车出行,也给出租车司机更多载客的机会,可以说,科技产品给市民带来了实惠。然而,从市民吴小姐的尴尬经历来说,尽管打车软件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倘若使用不当也能给市民带来困扰。这不,出租车司机为了兑现抢单后的信誉,“无情”拒载,致使乘客即便上了车也要下车,令人忧思。
按理说,出租车司机一边开车一边通过操作手机抢单,任何稍微有点常识的市民都知道,这属于危险驾驶。乘客乘坐这类出租车,明显感觉不到乘车安全,甚至很有可能发生交通事故,出租车司机着实需要好好反思。况且,断然让上了车的乘客下车,轻易发生拒载行为,在法律法规层面已经讲不过去,司机本身的职业精神又是如何体现出来呢?
对此,交管部门应主动作为。一方面,既要加大力度做好出租车司机的教育管理和法规学习,促使其认识到抢单、载客应“一视同仁”,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有所偏向,着力提高出租车司机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就是要做好排查,发现类似情况应给予相关人员批评教育,甚至处予适当的惩罚;要重视乘客的投诉建议,把乘客的投诉建议作为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果的重要动力。当然,对于“屡犯”就要加强曝光和接受乘客监督,并纳入个人档案,让其在出租车行业内“碰壁”。
对乘客而言,遇到这种“突如其来”的怪事,首先要做好与司机的合理沟通,争取得到司机的理解并安全送至目的地;如果未能愉快地“谈判”下来,则需注意收集相关证据,按程序及时向交管部门反馈和投诉,切实维护自身合法利益,也为整顿这种出租车行业不良风气尽绵薄之力。
出租车司机到底在这个事件中起到关键作用,其对交通法规的理解、职业精神的培养等都会影响到载客的正确判断。因此,出租车司机应引以为戒,主动加强职业素养提升,及时适当调整载客方式,真正为乘客的出行提供便利,也实现自身应有的社会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