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新闻网讯:笔者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我市实行“一对一”、“一帮一”就业援助,帮扶困难人员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去年来,全市共帮扶1403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帮扶14户零就业家庭19人实现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2月23日《湛江日报》)
困难人员就业一直是党委和政府重视的一项工作,相关部门亦通过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推动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开展,并对就业困难人员建立起了帮扶的长效管理机制,基本消除了零就业家庭。我市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做出了许多努力,从我市去年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的数据可以看出来,“一对一”、“一帮一”就业援助制度让很多就业困难人员吃下了“定心丸”,成绩不俗。
就业困难人员之所以存在就业困难的情况,其实离不开一些现实“困难”。最为明显的是,不少就业困难人员本身文化知识水平不高,有的甚至只有小学、初中文化水平。再者,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方面未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拥有“一技之长”更是少之又少。用人单位和企业在选人用人时也保留自身严格的选聘标准,这些人员各方面的表现未能获得单位和企业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些现实“困难”恰恰是造成就业困难的直接原因,使得这些人在应聘就业时往往处于不利位置。
然而,这些就业困难人员说到底是社会特殊群体,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参与力量。解决好这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创业问题,不仅是这些人的家庭和自身维持生计的基本保障,也是相关部门落实工作职责、履行工作义务,确保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站在这个角度,就业帮扶制度仍需继续发光发热,让就业困难人员充分实现就业,在维持自身生计的同时多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因此,相关部门对就业帮扶还可以做得更多更细。一方面继续做到精准帮扶,完善就业困难人员信息台帐,摸清就业困难人员基本情况,确保就业困难人员不遗漏、不错漏。另一方面继续拓宽公益性岗位,通过深入调查、合理分析,开发更多公益性岗位,也积极鼓励就业单位和企业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当然,就业困难人员自身已需要进一步增强就业信心,在相关部门和政策的鼓励和帮扶下,主动提高自身技能,积极融入到社会生产工作中,在条件允许下可以考虑自主创业,实现就业创业的目标和自身社会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