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承载文学重责的“春”

2016-03-03 09:20 来源:湛江新闻网 作者:许中儒

《战鼓催春》封面。

《迎春花》一书封面。

    “春花秋月何时了?”那是亡国之君的南唐李后主永召唤不回痛发内心的“悲春”;“无可奈何花落去”,那是宋时风流名相晏殊难堪日子消磨“一曲新词酒一杯”故作姿态的“恨春”;“不信春风唤不回?”那是少时丧亲失养奋发求学宋人王令回肠荡气的“寄春”;“春风不度玉门关”,那是遍历战争烽烟叹息边塞人民生活疾苦,豪侠义气击剑悲歌的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愤春”......

    可见。同为万紫千红、万般缱倦的一个“春”,在不同遭际的诗人眼中笔下,她是如此的判若两然;她又是如此泾渭分明地承载着截然不同的文学重责。

    不好总沉湎于今天近乎讲义、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咏春古典诗词吧?让我们看看现代的文学巨匠们,又是如何围绕着自己身边这冷暖自知的“春”,去肩负和舒展他们作为先知先觉的一代思想前驱心胸中责无旁贷地要唤醒民众作时代呐喊这一社会重责。

写《战鼓催春》的军旅作家肖玉。

巴金先生。

    我首先想到了在中学语文课本读到的朱自清先生的《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从小草,到树木;从小虫,到雀鸟;从泥土,到花香......先生描绘的何止是万物复苏的春天;他是在呼唤着当时和自己一样千千万万的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一直追求着的光明和自由!文末先生如在春光明媚的憧憬中写生般用上的两个比喻:“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我想读过的人都会终生铭刻难忘。

    我第二个想回顾的,是巴金先生堪称欲打破几千年旧中国封建藩篱、唤醒当时多少知识青年的力作《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春》。如果说,第一部的《家》是禁锢的、令人都来唯感觉压抑无助的;那么,第二部《春》就是反抗、萌动,予人看到冲破牢笼的希望。我不知道今天还有多少人仍记得书中的“觉新”、“觉民”、“觉慧”和“梅”、“珏”、“鸣凤”?但巴金先生当年波澜跌宕地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浓缩于笔下,他所要揭示给广大读者的,正是在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下和在进步青年觉醒抗争中迸发而出的“春”。

曾任山东省作协主席的著名作家冯德英。

朱自清先生。

    新中国成立后,于文学创作不啻为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而在承载着当时特定历史环境和政治宣传重责中脱颖而出的作品,我印象较深的有冯德英《三花》之二的《迎春花》(注:之一为《苦菜花》,之三为《山菊花》)。他一反常态不像柳青的《创业史》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正面去描写当时农村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却独辟蹊径地浓墨重彩刻画反动分子在解放区农村的策反复辟活动。以此寓义迎接着翻身解放的中国大地,断不是就此天下太平;以有着顽强生命力的“迎春花”为题去展开全书通篇的激烈抗争,正隐喻革命的胜利果实来之不易!还有就是从解放军四野杀出来的笔杆子肖玉以解放战争为背景创作的《高粱红了》第二部《战鼓催春》。书名起得很好,书中所描写的人物与内容也波澜壮阔。摧腐拉朽中并不失于轻描淡写;人物的思想斗争更显起伏跌宕。书中打开的战争画卷更使人看得心服口服——因为,此中的许许多多,都是作者在战火中的亲身经历。所以,那象征解放全中国之“春”,才那么的有血有肉、在隆隆战鼓中呼之欲出!

    或许,以上种种,于网络风行的今天,已没有多少人喜欢去记去读了?也不须上纲上线地怒吼“不懂得阅读的民族就是没有前途的民族”等等。“春天正是读书天”,闲来无事,“中超亚冠”看罢、“我是歌手”听罢,静静地与你的家人、此中尤其是你的孩子们来读点书,或许,会别有一番滋味或收获的?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全国最大吨位纯电抱罐车落地湛江
  • 徐闻“益企办”让菠萝产业旺起来
  • 2025年遂溪县第六届“县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启幕
  • 粤西首城绘文明新卷 廉江以常态长效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
  • 全球首创漂浮式养殖平台“湛江湾1号”湛江交付
  • 深蓝逐梦启程!“湛江湾1号”铸就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