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从“门外汉”蜕变金质“港口人”

2016-04-26 11:19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策划/林小军 文/曹龙彬 陈培春 陈海兰 图/李忠

在大型堆料机上工作中的鲍雪翔。

    “司机,司机,请问你那边是什么情况?”“司机,一切调试正常,请报生产管理可正常投用生产。”21日,记者来到湛江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分公司采访,发现一名手拿对讲机的小伙带领工人抢修斗轮堆取料机。在他们的努力下,取料机这位码头“巨人”很快又恢复了“健康”。

    该小伙就是2016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鲍雪翔。1983年出生的他,刚大学毕业就南下湛江,2006年6月成为湛江港集团的一员。10年来,他荣获“湛江市优秀共青团干部”、“全国港口最美青工”、中国海员建设工会第十三届“金锚奖”等荣誉称号。

    到艰苦岗位去历练

    2006年,湛江港集团向全国学子广发“英雄帖”,收罗各地优秀人才,当年毕业于武汉华中农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鲍雪翔有幸被选中。这位老家在浙江义乌的小伙子,和几位大学同伴坐火车从武汉直下湛江。

    凭着自己勤奋好学的精神,鲍雪翔很快“上位”,成为了公司的技术骨干。7年前,鲍雪翔申请由霞山港区调到远离市区、条件艰苦的调顺岛港区工作。不久,又主动要求从收入较高的机械一队调入收入相对低、工作更繁重的散机队。

    艰苦的环境,与发达城市相比相对较低的薪酬,一些同事选择了另谋高就。珠三角某港口也以年薪15万以上的待遇,向鲍雪翔“招手”,但鲍雪翔当面婉拒了。

    鲍雪翔解释:“我的选择不是为了收入得失,而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实现人生的价值。一个人与其有钱,不如让自己变得值钱。”

    技术革新勇挑重担

    鲍雪翔有个习惯,身上总带着小本子,遇到的技术难题、棘手故障,或对技改有了“灵感”,随手记录,整理思考。在湛江港集团三分公司机一队工作期间,他协助队里开展名为《提高海岬型船卸船效率》的QC攻关小组,该QC成果荣获2010年广东省第30届QC发表会“南粤之星杯”银奖。2012年5月,他组织开展的QC成果《降低装车楼作业停时》获中国交通运输行业2012年度质量管理小组成果发布优秀奖。

    鲍雪翔积极组织和参与设备的技改和成本管控工作。通过技改创新,不仅提高了相关设备的技术性能和码头装卸船的生产效率,还降低了企业成本,较大增强了企业的生产竞争力。

    几年来,鲍雪翔组织、参与对装车楼、斗轮机、皮带机等设施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有60多项,通过改造,提高了设备运行稳定性,降低了故障率,生产效率提高。

    “小鲍工作室”初显成效

    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鲍雪翔攻读武汉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在职研究生,同时攻读报考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因此,鲍雪翔虽然参加工作仅10年,但电气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快速提升,由技术员做起,到主办工程师、技术主管,成为公司技术骨干。

    鲍雪翔发现,不少维修员工技术不扎实。他提出要建立“学习型”班组。为了编写好培训教材,白天,鲍雪翔就跟工人在现场,一起检修,一起排查故障;晚上,就自己翻书,查阅各种资料。遇到有设备厂家现场维修的机会,就从头跟到尾学习。历时1年多时间,他编写了《港口电气维修汇编》,作为港口技术培训书籍,全面传授给员工。

    2015年4月,“小鲍工作室”正式成立,以技术创新、设备保障、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截至去年底,该工作室共开展创新技术项目10项,开展修旧利废工作1项,其中已完成并实施的项目4个。

    心怀感恩前行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责任是什么?这个许多人思考过的问题,80后的鲍雪翔也静心思考过。虽然是一名外来工,但他早已把湛江当成其第二故乡。早在2007年,他就把当时还是恋人关系的老婆请来湛江工作,孩子也在湛江出生成长。工作之余,他还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在湛江这片热土上奉献爱心。

    多年来,他参加了集团及社会各界组织的志愿活动。至今,酷爱读书的他还组织了十余次公益读书和讲座活动,并与社会伙伴共同创建了“微笑公益图书室”平台,目前在湛江一些乡村学校建立起图书馆18所。鲍雪翔正用实际行动,谱写出港口人跳跃的音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全国最大吨位纯电抱罐车落地湛江
  • 徐闻“益企办”让菠萝产业旺起来
  • 2025年遂溪县第六届“县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启幕
  • 粤西首城绘文明新卷 廉江以常态长效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
  • 全球首创漂浮式养殖平台“湛江湾1号”湛江交付
  • 深蓝逐梦启程!“湛江湾1号”铸就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