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湛江市中华白海豚保护协会、圣华玻璃容器有限公司邀请法国专业团队到湛拍摄中华白海豚主题电影纪录片,将在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向世界展示湛江绿色发展、开放包容的国际化城市形象。(5月7日《湛江日报》)
5月7日,两则关于海豚的新闻在湛江人的“朋友圈”里“刷屏”,交织成“湛江护豚记”中的动人篇章:一则是5月6日上午,坡头南三岛出现一头搁浅的热带斑海豚,当地村民与救援人员争分夺秒展开“生命接力”;另一则是法国专业团队将到湛江拍摄中华白海豚主题电影纪录片,并计划在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上向全球展示。
这两则新闻,看似毫无关联,却在湛江的碧海蓝天下,勾勒出这座城市对海洋生态的守护图景,也让每一个湛江人为之自豪——自豪于乡亲们在危急时刻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更自豪于家乡在海洋生态保护上的决心与成就。
湛江民众合力救助搁浅小海豚的行动,堪称基层生态保护的生动范本。当村民发现半露在水面、奋力拍打着尾鳍却无法游动的海豚时,第一时间拨通了求助电话;抵达现场的民警迅速疏散围观群众,为救援创造安全环境;救援人员用湿润的被单轻柔地固定住海豚,将其送往“海龟城”接受救治。救援全程,有人不断泼水防止海豚缺氧,有人轻声安抚它颤抖的身躯,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生命至上的人文关怀。这环环相扣的“救援链条”,不仅及时挽救了海豚的生命,更打破了“生态保护只是部门职责”的固有认知,展现出湛江民众将生态保护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可贵。
在救援现场,村民们看似“本能反应”的救援表现,并非偶然,而是长期“耳濡目染”的结果。近年来,湛江在海洋生态保护教育上深耕细作,通过社区科普、校园教育、媒体宣传等立体化、多渠道宣传,将海洋生态保护知识融入民众生活。当保护海洋生物的意识在每一个湛江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当政府、民众与专业机构形成高效协作的救援机制,南三岛上演的这场“生命接力”,便成了“湛江护豚记”中顺理成章的一幕,成为湛江海洋生态保护工作的鲜活缩影。
“湛江护豚记”的精彩篇章,更体现在对雷州湾中华白海豚这一“生态奇观”的系统守护上。中华白海豚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其生存状况是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如今,湛江雷州湾已成为中华白海豚在全球的第二大种群栖息地,监测数据显示,该区域白海豚数量稳定在近千头,且以“青壮年”为主,呈现健康繁衍态势。这得益于一直以来湛江对中华白海豚的不遗余力守护——建立雷州湾中华白海豚市级自然保护区,加大海上监管巡护力度,推进红树林修复等一系列举措,让雷州湾成为中华白海豚的理想栖息地。近两年,中华白海豚在湛江海域频频上演“白牛翻海”名场面,不仅是湛江海洋生态环境向好的生动证明,更成为湛江最具辨识度的生态名片之一。
此次邀请法国专业团队拍摄中华白海豚主题电影纪录片,并计划在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上展示,是湛江将这张生态名片推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在全球海洋生态保护面临诸多挑战的当下,湛江带着自己的生态保护经验与成果走向国际舞台,不仅能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更能为全球海洋生态保护贡献“湛江智慧”与“湛江方案”。2023年,湛江红树林保护成效就曾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今年,“红树林+白海豚”的生态故事将通过纪录片再次登上国际舞台,展示湛江绿色发展、开放包容的国际化城市形象,让世界看到中国在海洋生态保护领域的积极探索与责任担当,也能吸引更多国际资源与合作,推动湛江乃至全球海洋生态保护事业的发展。
当村民用双手托起搁浅海豚,当港城以生态名片对话世界,“湛江护豚记”不仅是一部守护濒危物种的行动录,更是一座城市对生态保护的深刻思考与坚定践行。未来,在这片充满温情与智慧的海域,“湛江护豚记”必将续写更多精彩故事,为全球生态保护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