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广东省委宣传部在第十四期“南粤楷模”发布仪式宣布,经省委批准,授予雷州青年运河工程建设者群体“南粤楷模”称号。这一殊荣不仅是对工程历史价值的肯定,更是对数十万建设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崇高礼赞。
恰逢近期拜读岭南师范学院林兴副教授的《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亲历者口述史》(下称《口述史》),全书通过34位普通建设者的视角,讲述了200多个故事片段,生动再现了雷州青年运河工程建设者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为“南粤楷模”精神提供了鲜活的历史注脚。
一、学术价值:填补雷州青年运河工程研究的空白
雷州青年运河工程是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重要篇章,国务院为其颁发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其建设过程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向与会代表汇报。然而,相较于红旗渠等广为人知的水利工程,其历史研究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相关学术文章屈指可数,专著更是凤毛麟角,公众对其认知更是匮乏。本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这一领域的学术空白,更以口述史的独特方法,为研究新中国水利工程建设、基层社会动员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口述史》是国内首部聚焦雷州青年运河建设亲历者口述的专著,作者“十年磨一剑”,从数以百计的采访对象中精选34位建设者的讲述内容,引用120多件原始档案、260多篇工地报纸的报道来考证讲述内容,作了近400条注释,为广大读者精准呈现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复杂图景,展现了作者对史料的深度挖掘与严谨的治学态度。
该书的出版已经在口述史研究领域引起广泛关注。江苏省口述历史研究会会长李继锋教授在《口述史》作序时指出:“《口述史》在诸多方面,为口述史的同道提供了一种范本”;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活动发起人林卉博士在“口述史多元化应用学术研讨会”讲演“用记忆触摸历史——2024年中国口述历史行业观察”,认为《口述史》点亮了雷州青年运河工程;北京大学博士后葛业静阅后评价说:“最鲜活的水利工程史,值得相关研究人员都看一看”。
二、叙事特色:普通人的史诗与方言的原汁原味
《口述史》的叙事特色在于以普通建设者的视角,构建了一部既宏大又亲切的治水史诗。34位口述者并非高高在上的英雄,而是党团书记、民工、护士、学生、移民等基层人物,他们的故事细腻刻画了建设者的思想动态、心理感受与生活细节。例如,民工营长杨庆讲述他两次在寒冬时节施工着凉发高烧仍然坚持工作、创建运河工地八大标兵突击队之一洋青火箭突击队的经过;民工连长梁克宽讲述了在其女儿3个月大时到鹤地修水库、建青年亭,3年没回过家,在工地欢度春节时躲在角落大哭的经过。这些历史细节展现了建设者在艰苦环境中的坚韧与担当,“舍小家为大家”的复杂情感,既展现了个人牺牲,也折射出集体主义时代的社会氛围。
本书的另一大叙事亮点是对方言与口语的保留。作者在梳理时,尽量保留雷州话、白话、涯话的原汁原味,增强了文本的真实感与地域文化气息。这种语言策略拉近了本地读者与建设者之间的心里距离。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34人的故事均以“往事现说”收尾,形成了统一的叙事结构。以此引导读者从历史走向现实,思考工程建设者精神的当代价值。
三、文化意义:重塑地方记忆与集体认同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30多万建设者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或充满艰辛,或饱含温情,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历史的长河中。翻卷展读中,读者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回到那段热火朝天的建设岁月,目睹建设者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在寒风中坚守岗位的场景。似乎能够听到建设者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定誓言,感受到他们在取得胜利时的喜悦与自豪。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关于运河建设的记录,更是对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深情缅怀。
曾经的运河工程对湛江人民来说是每天都能看到的水库或者灌渠,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普通存在。但现在,该工程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它不再仅仅是一座水利工程,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南粤楷模。《口述史》的写就,将工程建设者的“理想信念、使命担当、创业精神、高尚情操”化为一个个鲜活生命,一帧帧生动的细节,增强了湛江人民对运河工程的认知与情感联结。
国家一级作家、时任《青年运河》报主编朱崇山老先生评价:“《口述史》真实、简练,感人,是心血之作,历史之作。感谢林兴老师,光荣完成了历史重托”。该书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家记忆/雷州青年运河》纪录片、评选“南粤楷模”活动中。《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亲历者口述史》是一部铭记历史和激励精神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