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舌尖上+”劳动课 让教育回归生活味

2025-05-16 09:54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人义(遂溪)

日前,市第二十四小学以“巧手秀菠萝 劳动创美味”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劳动技能比赛暨劳动成果展示。(据《湛江日报》)

市第二十四小学举办的“巧手秀菠萝 劳动创美味”劳动技能比赛,将特色农产品融入劳动教育,生动诠释了“舌尖上+”劳动课的创新价值。这场以菠萝为媒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挑选、削皮、切块、烹饪等实用技能,更搭建起一座连接乡土文化、非遗技艺与日常生活的桥梁,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鲜活范本。

劳动教育曾长期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多停留在书本概念。“舌尖上+”劳动课以特色农产品为切入点,让教育回归生活本源。以菠萝为例,学生从挑选、削皮、切块到创意烹饪,制作成菠萝炒饭、菠萝炒牛肉、菠萝拼盘等美食,整个过程既是对劳动技能的锤炼,也是对食材特性、烹饪原理的探索。这种实践式学习打破了学科壁垒,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生物知识、掌握数学测量,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更重要的是,特色农产品承载着地域文化基因,学生在与菠萝打交道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家乡物产,增强对乡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与非遗食品的深度融合,为“舌尖上+”劳动课注入文化灵魂。每一道非遗美食背后,都凝结着先辈的智慧与匠心。将非遗技艺引入课堂,邀请传承人现场教学,学生不仅能习得传统美食的制作工艺,更能触摸到文化的温度。例如,若当地有非遗糕点制作技艺,学生在揉面、雕花、烘焙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一门手艺,更能感受到匠人们精益求精的精神,理解传统技艺背后的文化密码。这种 “活态传承” 让非遗从博物馆走进校园,从历史走入现实,既为传统文化注入年轻力量,也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中厚植民族自信。

与家务活的深度融合,让“舌尖上+”劳动课真正落地生根。“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家务劳动是培养生活能力的起点。“舌尖上+”劳动课将校园所学延伸至家庭场景,学生把课堂上学会的烹饪技能用于家庭餐桌,将整理厨房的经验转化为日常习惯,既减轻了家长负担,又在实践中深化了劳动认知。这种教育闭环打破了学校与家庭的边界,让学生明白劳动并非任务,而是生活的必需,这或许正是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在新时代的最佳注脚——在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中,在非遗技艺的指尖传承里,教育的本质得以回归:培养完整的人,而非装满知识的容器,从而培养起责任意识与自主能力,教育真正融入生活的肌理,劳动便不再是课程表上的孤立科目,而成为贯穿生命始终的成长方式。

不容否认,在推广“舌尖上+”劳动课仍需破解多重难题。课程资源的开发需因地制宜,避免“千校一面”;师资力量的薄弱可能影响教学质量;如何平衡劳动实践与学科学习的时间,也考验着教育者的智慧。这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发力:学校可整合本地资源,开发特色课程;家长应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形成家校共育合力;社会则需提供实践基地与专业支持,构建全方位的劳动教育生态。

当“舌尖上+”劳动课成为常态,当传统文化与生活技能在学生手中薪火相传,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孩子在劳动中成长为懂生活、会创造、有情怀的时代新人。这种扎根生活、传承文化的教育探索,终将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


编辑:徐卫民
值班主任:莫松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荔”争上游 跑好广东荔枝营销“第一棒”
  • 书香润童心 红树林畔话写作——湛江作家进校园活动点亮文学梦想
  • 长寿之乡淳朴且浪漫的幸福样本:百岁夫妻执手恩爱八十余载
  • 开展渔业领域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 湛江巾帼优品举行直播展
  • 湛江文化中心亮灯 璀璨光影共潮生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