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发出关于第三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认定结果的公示。其中,湛江有10所学校榜上有名。(据5月15日《湛江晚报》)
在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我市10所学校入选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相信入选学校会以“先试”破局,把先试当先行,让试点成亮点,进而为让急救教育成为校园“必修课”提供“湛江样板”。
校园是人员高度密集的场所,学生群体活泼好动,且缺乏足够的风险预判与自救能力。当危险来临时,黄金救援时间往往以分秒计,可能成为挽救生命的“金钥匙”。更为重要的是,校园急救教育具有“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辐射效应,从这个意义上说,让急救教育成为校园必修课,不仅是守护学生生命健康的迫切需求,更是构建安全校园、培育全民急救素养的关键基石。
心动不如行动。让急救教育成为学校“必修课”,各个学校都要行动起来,从幼儿园到高校,构建起全学段覆盖的急救教育体系。在幼儿园阶段,通过生动有趣的绘本故事、情景模拟等方式,向孩子们传授简单的急救常识,如如何应对摔倒、烫伤等常见意外伤害,培养孩子们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中小学则将急救教育纳入综合素质教育范畴,开设专门的急救课程。除了理论知识的讲解,还注重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技能的训练,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如火灾逃生演练、地震避险演练等,让学生在实战中提升应急能力。
课下线上教育也要成为校园急救教育“主阵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线上急救教育课程与学习平台,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急救知识。比如,推出“湛江急救在线”APP,里面包含丰富的急救视频教程、在线测试、互动交流等功能,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们的学习需求。
让急救教育成为校园“必修课”,决不只是教育部门“一个人的战斗”,需要凝聚强大合力。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确保急救教育得到充分的资金支持,在教育培训经费中优先安排、重点保证;医疗机构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急救进校园”活动;学生家长要主动与孩子一起学习基本的急救技能,定期讨论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紧急情况,教会孩子拨打紧急电话和寻求帮助……大家齐心协力共同答优校园急救教育“湛江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