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叙事散文创作领域,莫晓鸣的“城市笔记”系列散文以其独特的视角与真挚的笔触,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市井画像。雷州籍知名作家、海南省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莫晓鸣的创作之路充满了探索与沉淀。从中学生时代担任现雷州市第二中学南枝文学社首任社长,到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辗转记者、编辑、创业者等多重身份,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勤奋读写赋予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他的文学创作从早期的诗歌、小说,十多年前逐渐转向以“城市笔记”的形式进行的系列散文的创作,将目光投向城市底层与边缘人物,每一篇文章写一种人生,述写他们在城市里的卑微、挣扎、慰藉和希望,写他们的种种遭遇和心路历程,对城市生活肌理的深度挖掘与艺术再现。发表在《当代人》杂志上(2025年第5期)的《诗会上结识的朋友》,是莫晓鸣第140篇“城市笔记”,正是莫晓鸣长期以来对创作理念的践行与对文学艺术不懈探寻之缩影与映射,在平凡人物的故事中蕴藏着深刻的人性洞察与时代思考。
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极具反差感的人物形象。身为清华大学毕业生、县文科状元,本应是社会精英,却毕业后眼高手低、几近赋闲。家庭因槟榔产业致富带来的物质底气,重塑了他的价值观。他自居理想主义者,对月薪几千元的工作不屑一顾,在出租屋过着逃避现实的生活。莫晓鸣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如主人公面对工作机会时的挑剔,生动展现其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的矛盾与迷茫,折射出当代部分高学历青年的职业困境。在语言细节上,作者对生活场景的捕捉十分精准。例如主人公控诉房东多收水电费的对话,用“狗眼”“人心不古”等市井词汇,配合短句与感叹式表达,将其偏执、理想化的性格与焦躁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
情感线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主人公的女友毕业于复旦大学,家庭变故使其更加务实。“我想跟你过,而不是想跟槟榔过”,这句直白的话语,直指两人矛盾的核心——主人公依赖家庭产业而忽视个人奋斗,女友则渴望伴侣踏实前行。感情破裂后,主人公陷入自我怀疑,通过频繁倾诉、以饼干充饥等细节,展现出情感创伤的巨大冲击。而父亲意外溺亡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残阳如血、鸦鸟长啼的场景描写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作者将自然景象与人物心境交融,使环境描写成为揭示命运的重要部分。
莫晓鸣的叙事风格鲜明,语言质朴自然又极具辨识度。开篇对海口闷热天气的比喻,瞬间营造出压抑氛围;叙述人物经历时,简洁直白的语言精准捕捉情感波动。人物语言设计贴合身份,主人公炫耀式的表达与女友口语化的表述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不同的性格与立场。在语言节奏上,短句与长句交替使用,失恋时短句罗列传递崩溃感,剖析价值观时用长句深入思考,使文本兼具情感爆发力与理性深度。此外,文中融入“府城”“五公祠”等地标与槟榔产业等地域元素,赋予故事鲜明的地方色彩,避免了创作同质化。
莫晓鸣在作品中倾注的同理心与悲悯情怀更显珍贵。他以平等的视角观察和书写主人公的故事,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进行批判或嘲讽,而是以宽容、理解的心态展现其成长过程中的迷茫与挣扎。当主人公陷入失恋痛苦时,“我”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安慰,尽管这些安慰在巨大的痛苦面前显得有些无力,但却真实地传递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与温暖。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也会不自觉地反思自身的生活与价值取向,思考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该如何坚守自我、追寻生命的意义。
《诗会上结识的朋友》通过一个年轻人的故事,展现了城市生活中人性的复杂与生命的坚韧。这里既有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也有冷漠与温情的交织;既是个体命运的微观记录,也是当代青年生存状态的宏观缩影。莫晓鸣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与人文关怀,为城市书写下生动的注脚,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生活的真实质感与人性的光辉。同时,作品也引发了人们对城市文化、人际关系、教育价值等诸多问题的深刻思考。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这样的作品如同一股清流,提醒我们关注身边平凡人物的故事,在他们的喜怒哀乐中探寻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