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周女士向湛江市消委会投诉:称其15岁的女儿5月8日在某珠宝店购买了一条价值2300元的18K金饰品,购买时家长并不知情。女儿买回去后她就去了该珠宝店交涉,表示其女儿未成年,作为监护人,不认可此项消费,要求商家退货退款。商家不同意。双方协商无果,周女士向湛江市消委会投诉求助。经调解,最后双方达成一致,该珠宝店同意无需另外增加跨类换款费用,给予换同等价钱的黄金饰品。
目前,未成年人消费场景越来越多元化,心智尚不成熟的他们,难免会盲目、跟风或过度消费。为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增强未成年人消费安全意识,湛江市消委会特别发布以下消费提醒:
一、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理性消费,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带孩子购物时,要引导他们注意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和质量,根据实际需求购买。未成年人在消费中缺乏足够的辨别力与自我保护能力,家长还需教导孩子识别消费陷阱,如警惕虚假促销、网络诈骗等,确保孩子消费合法合规、合理适度。
二、网络消费要谨慎。直播打赏、游戏充值、游戏陪打升级、虚拟物品交易等行为容易使未成年人沉迷其中。部分平台设置诱导性消费功能,如“自动续费”“一键充值”等,导致未成年人在缺乏理性判断下冲动消费,甚至盗用家长账户资金。家长应当履行好监护义务,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引导和监督。勿将银行卡、支付密码等交由未成年人单独使用,建议关闭“免密支付”功能。定期查看账单,关注孩子线上线下的消费记录。
三、盲盒类消费要理性。盲盒类产品在社会消费浪潮中悄然兴起。为了收集到所谓的“稀有款”“隐形款”,有的学生甚至不惜花费更高的价钱,学生在购买前要评估自身需求与经济能力,勿为追求“隐藏款”过度消费。购买前确认盲盒商品质量认证、生产厂家、适用年龄等标识,拒绝“三无产品”。
四、留存消费凭证。网购、线下消费保存好订单截图、聊天记录、发票等凭证,若因未成年人消费引起纠纷,要与经营者积极协商,协商不成时,可以向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或当地12345服务热线投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同时,家长要做好对未成年人应有的监护责任,根据家庭经济状况、消费理念和习惯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商家要严守法律底线,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不适宜的商品或服务。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守护,共同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共建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