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许多毕业生还在为“就业难”而焦虑时,湛江职业院校的学生却上演着“逆袭”剧情。(6月26日《湛江日报》)
近年来,随着科技飞速迭代和产业需求不断演变,传统职业教育模式暴露出教学内容滞后、实践能力培养不足、个性化学习难以落实等问题。但在湛江,一众职业院校却合力交出“学生上演‘逆袭’剧情”“多所院校学生就业率超90%”的成绩单。
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是湛江职业教育“教学跟着产业走、技能围着市场转”的创新实践。具体来说,是形成了三大育才机制。
其一,是动态化专业调适机制。“教学跟着产业走”,是湛江职业学校成功的基石。据报道,湛江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匹配度达85%”。特别是湛江市技师学院依据湛江“四绿一蓝”产业布局,开设45个专业,几乎覆盖当地所有支柱产业。当湛江钢铁、巴斯夫等重大项目落地,该校迅速调研企业需求,将传统机械专业升级为“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复合方向。这种动态调整专业的机制,确保了教育与产业同频共振。
其二,是沉浸式产教融合机制。报道中一再提到“教室即车间”,其背后正是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订单式培养”成为核心模式:双林生物制药订单班引入企业工程师开设“生产线案例课”,学生分析真实生产故障;湛江德利车辆部件订单班实行“共同招生、共议课程、共组师资”的协同培养,学生在校学理论、企业跟岗实操。“技能围着市场转”,让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锤炼技能,实现从校园到职场、从课室到工位的无缝衔接。
其三,是竞技化技能提升机制。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助力学生技能成才,是湛江职业院校摸索出的一套成功模式。过去,受限于职业教育专科层次培养的“天花板”,很多学生和家长“望而却步”,这也造成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吸纳更多综合素养更高的学生,学校难以开设更高层次的课程,从而难以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今,“3+4”中本贯通试点、以竞赛激发潜能等方法,都为职教注入了新活力。
办更好的职业教育,湛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湛江发展进入黄金机遇期,职业教育也必须围绕产业结构升级而“转”,随着市场需求转变而“动”,紧跟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培养更多能支撑起湛江高质量发展的优质技能人才。我们应该建立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参与的“产业趋势研判委员会”,适度提前依据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专业布局职业教育,变“适应需求”为“引领需求”。同时,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职校学生个性化学习定制,针对薄弱环节推荐基础微课、立足优势领域提供强化项目、依据兴趣标签推送跨界技能包,促进因材施教。另外,还可以联合企业开发涵盖岗位核心技能的“湛江产业认证标准”,使学生毕业时同步获得学历证书与行业技能认证,提升就业议价能力。
期待湛江职业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学生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更多年轻人上演“逆袭”戏码创造条件,也为湛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