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助餐服务作为养老体系的重要一环,各地探索实践中常面临“政策落地打折扣”“服务持续性不足”等难题。而霞山区的实践证明,人大监督的深度参与,能为这项民生工程注入持久动力,带来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质变。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问需”,让服务精准对接民意。不少地方的长者食堂建设,多依赖相关职能部门调研规划,易出现“食堂端菜”与“老人点菜”之间的错位。霞山区人大积极倾听民声,各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联络站,通过“人大代表接待日”活动,让选民群众畅所欲言。社区老年食堂建设和助餐服务需求由此走进大众视野,成为代表关注的焦点议题。随后,霞山区人大常委会以“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多家长者饭堂调研,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召开的养老助餐服务主题座谈会,从多维度提出具体建议并转交办理,真正做到了“民有所呼,人大有所应”。当人大代表把老人的“心里话”变成服务改进的“指南针”,长者饭堂的每一份饭菜便都带着“民意温度”。
从“纸上规划”到“落地有声”,让承诺真切变成实景。民生工程推进中,“重立项、轻落实”是常见短板。老年助餐服务尤其如此,食堂建在哪里、菜品是否合口味、补贴能否及时到位,每一个细节都直接影响老年人的体验。霞山区人大以“督办组合拳”破解这一困局:既紧盯“新建9家社区食堂”的量化目标,更深入现场督查选址、运营等细节。当代表们一次次走进建设工地、坐在食堂餐桌前听取反馈,监督力水到渠成地转化成为民生获得感。这些看似琐碎的监督行动,实则搭建起从规划到实效的“转化桥梁”。
从“短期运营”到“长效可持续”,让爱心接力续航。老年食堂的可持续性,考验着治理智慧。一些地方因补贴不到位、运营成本高,食堂难以为继。霞山区人大常委会社会工委协调多部门协同发力,民政、财政、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各司其职,为老年助餐服务提供政策、资金、市场等全方位支持。在各方努力下,老年食堂经营者信心大增,开始拓展多元服务。此外,人大常委会以重点建议跟踪督办为抓手,确保服务提质增效。这种全流程的监督与支持,为老年助餐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底气”。
守护老年人“舌尖幸福”,既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霞山区人大以监督之力解民忧、以创新之效暖民心,不仅让长者食堂飘出饭菜香,更传递出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与关爱。这种将“民生小事”当作“监督大事”的担当,为新时代基层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生动范本——唯有始终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抓在手中,才能让每一项民生政策都落地生根、惠及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