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麻章区湖光镇那柳村的古樟树下,一场特殊的“数字课堂”正在进行。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柳韵数兴”实践队的大学生们围坐成圈,手把手教村民调试手机、录制短视频分享生活,给青年人做人工智能培训。不远处,一面绘有非遗蛤蒌粽图案的文化墙刚完成最后一笔彩绘,村民们举着手机拍照留念,笑声洒满村落。
7月9日至15日,广应科实践队8名学子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用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为这座古村注入“数字动能”与青春活力。
科技赋能,古村连上“云”端
实践队通过搭建抖音、小红书、微信视频号等多平台的“云端宣传矩阵”,全方位讲述那柳故事,村里的农特产品通过镜头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这是那柳村的富贵竹种植园,每根竹子都浸润着海风的滋养。”队员黎志德向网友展示那柳村富贵竹,直播间里“求链接”“想去打卡”的评论不断滚动。
实践队开发的微信小程序整合了村史脉络、非遗、旅游资源等内容,网友指尖轻点就能了解村庄故事;在那柳村宣传网站上,从红树林生态到文笔塔古迹,全方位展现村落魅力。“以前外人问起那柳村,我们说不清,现在点开网站啥都有!”村支书许东微感慨道。
队员们还结合蛤蒌粽、猪笼饼等非遗元素,运用AI设计折扇、冰箱贴等文创产品。“我们想做的不仅是物件,更是那柳村的文化名片!”队长吕斌源说道。
记录蛤蒌粽制作工艺流程。
文化传承,老技艺遇见新表达
“蛤蒌叶要选新鲜的,糯米要提前泡足三小时,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够香……”镜头前,蛤蒌粽传承人韦师傅边演示边讲解,实践队用镜头完整记录下这门省级非遗技艺的工艺流程。从蛤蒌叶的采摘到炒制,从粽叶折叠到棉线捆扎,队员们为珍贵技艺留存数字档案,通过短视频的传播,蛤蒌粽也为更多人所知。
采摘新鲜蛤蒌叶。
实践队走访村中的老党员、巾帼志愿者,听他们讲述那柳村打造“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故事;在富贵竹种植基地,聆听村支书许东微带领村民规模化种植富贵竹产业的奋斗历程。“这些故事不能只藏在村里,要让更多人知道那柳人的拼劲!”队员谢欣欣说。
绘制文化墙绘。
文化墙绘则让非遗“看得见、摸得着”。队员们克服高温阴雨,将蛤蒌粽的“鸭乸造型”、红树林的生态景观绘上墙面,原本单调的墙体变成了“会说话的文化展”。“现在孩子路过都会问这是什么,我们就趁机讲非遗故事。”村民陈姨笑着说,墙绘成了最好的文化教材。
操控无人机航拍制作宣传片。
产教融合,研学实践拓思路
“红树林是‘海岸卫士’,能防风消浪、净化海水,你们看这根系多发达!”在驻村干部陈永华的带领下,队员们深入红树林湿地开展生态调研。从记录鸟类栖息情况到测量植被覆盖率,实践队用专业知识为红树林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并制作科普视频让更多人了解红树林的生态价值。
在700多亩富贵竹基地,队员们向种植户请教培育技巧,分析“订单农业+直供模式”的优势;在“贰拾叁都”文旅项目工地,无人机航拍记录建设进展,为项目数字化推广积累素材。“调研的核心是要找到产业升级的突破口。”队员许咏量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直播推介那柳村。
队员们还通过镜头带观众“云逛”红树林、古炮楼,推出“云端认养富贵竹”“研学预约”等服务,吸引网友预约线下体验。“现在每周都有游客来,村民都开起了农家乐!”村支书许东微的话道出了产业振兴的活力。
为村民制作全家福相框。
心系民生,点滴温情暖乡村
“终于有张像样的全家福了!”接过装裱精美的相框,那柳村低保户韦大叔的眼眶湿润了。在走访低保户时,队员们发现许多家庭缺少合影,便主动邀请,为五户家庭精心拍摄并装裱了全家福照片。
为村民家中墙绘修补色彩。
看到部分村民家中原有墙绘破损脱落,队员们立即行动,清理、调色、修补,让斑驳的墙绘重焕生机。“不仅好看了,更想起了当年画这些画的故事。”村民点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