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遂溪县农业农村局正式收到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在2025年第一批认证名录中,“遂溪北潭蚝”脱颖而出,成为广东省9个入选产品之一,也是湛江市本年度唯一获此殊荣的农产品。
这份沉甸甸的“国字号”认证背后,是遂溪县多年来坚持生态养殖、品质至上的发展理念,更是湛江市县镇三级联动、精准发力的成果结晶。
采用竹排吊养的遂溪北潭蚝。
生态优势造就“海中黄金”
走进界炮镇北潭港,一幅生动的生蚝养殖画卷徐徐展开:20公里原生态海岸线上,6000亩红树林郁郁葱葱;港口内,整齐排列的收蚝船与远处星罗棋布的蚝排相映成趣;岸边的分拣场上,村民们正娴熟地处理着刚收获的“海中黄金”。
“遂溪北潭蚝的卓越品质,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界炮镇党委书记梁李兴如数家珍,介绍起其独特的地理优势、生态优势、工艺优势。
北潭港地处九洲江和杨柑河入海口交汇处,江河在此交融,水质洁净,盐度适中,为生蚝养殖提供了理想的天然“牧场”。
这里拥有20公里原生态海岸线,6000亩红树林宛如天然的生态屏障,不仅释放出大量微生物和矿物质,形成天然生物滤池,更营造出咸淡水混合的独特水域环境,使得北潭生蚝饵料充足、生长环境适宜。
养殖户秉持“慢养出精品”的理念,采用竹排吊养方式,让生蚝历经3年自然生长,最终成就其“肥、嫩、脆、甜”的独特风味。
据介绍,经专业机构检测,遂溪北潭蚝肉质氨基酸总量达7.10g/100g,锌、蛋白质、牛磺酸等营养品质含量较普通生蚝高出30%左右,堪称“海中黄金”。
“界炮镇是一个沿海镇,利用海滩涂养殖生蚝成为了我们发展经济的重要路径。”梁李兴说,该镇养蚝面积从最初的几十亩零星养殖发展到现在的2万余亩,年产值超5亿元,给村民们带来真金白银的收益。
随着遂溪北潭蚝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前来采购的客商络绎不绝。每天,界炮镇有约十几万斤的生蚝销往全国各地生蚝市场。
三级联动助力“地方鲜味”变“国家认证”
在“遂溪北潭蚝”申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的过程中,湛江市、县、镇三级紧密协作,形成强大合力。
湛江市农业农村局统筹规划,将遂溪北潭蚝纳入全市特色农业品牌培育重点工程,组织专家团队开展品质检测、历史溯源和标准制定工作,为申报工作筑牢根基。
遂溪县农业农村局立足地域核心优势,紧扣遂溪北潭蚝鲜甜特色,积极将北潭生蚝纳入遂溪“中国第一甜县”品牌战略,精心绘制农业产业品牌化发展蓝图。
遂溪县界炮镇党委政府锚定“生蚝小镇”发展定位,全力培育壮大区域特色养殖产业。通过整合6000余亩红树林生态资源,打造了以北潭为核心的优质生蚝养殖区,并构建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机制,推动养殖面积突破2万亩,年产值超5亿元。
驻界炮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大力实施品牌农业战略。他们联合电商平台,通过“湛江村晚”、广州北京路展销等渠道,不断拓展遂溪北潭蚝的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让这一美味逐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多级协同努力下,北潭蚝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组织的专家技术评审,成功跻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村民们正娴熟地处理着刚收获的遂溪北潭蚝。
全链升级:小生蚝撬动大产业
目前,遂溪界炮全镇有5个村委会、15条自然村深度参与生蚝养殖,年总产量约达6万吨,带动1万多人就业,年人均收入达2万多元。北潭蚝占据珠三角地区生蚝市场近三成份额,是名副其实的“生蚝之乡”。
随着“国字号”认证落地,梁李兴表示,界炮镇将以此为契机,结合“百千万工程”部署,将北潭打造成生蚝主题特色典型村。同时,充分发挥 “全国名特优新” 金字招牌效应,积极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推动生蚝产业繁育生产加工示范基地落户界炮北潭,构建涵盖育苗、育肥、净化全链条的刺身级生蚝养殖产业,打造集生态养殖、科技研发、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生蚝特色小镇。
驻界炮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张庭瑞表示,工作队将进一步聚焦遂溪北潭蚝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红树林生蚝”区域公共品牌,充分依托组团帮扶单位的支持,借助消费帮扶等多元化渠道,让鲜香美味的遂溪北潭蚝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蚝”游四海,实现产业价值与品牌影响力的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