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烽火淬炼英雄魂

—— 探访徐闻下洋抗日武装起义遗址

2025-07-29 08:48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记者简陈明

沿着徐闻县下洋镇蜿蜒的乡村公路前行来到地塘村,村前的山墩那片茂密的树林在风中沙沙低语,仿佛在讲述80年前那个寒冬里的烽火岁月。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日,记者踏上这片英雄的土地,循着历史的足迹,探访徐闻下洋抗日武装起义指挥部旧址,聆听当地老村民讲述革命先辈那段不屈抗争的往事,感悟红色基因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蓬勃力量。

下洋抗日武装起义指挥部旧址前,地塘村村民李瑞前讲述当年武装起义的故事。

以学校为阵地传播革命火种

7月14日,记者来到下洋镇地塘村。在村前,一座砖瓦结构的旧宗祠展现在记者面前,这就是下洋抗日武装起义指挥部旧址李氏宗祠。

今年70岁的地塘村村民李瑞为站在李氏宗祠前,讲述了在这里发生的那段抗日斗争故事:

1939年,共产党员林飞雄受中共遂溪中心县委派遣,返徐闻开展抗日宣传,重建党组织,开辟抗日根据地。林飞雄以教书为掩护,以下洋中心小学为阵地,采取讲故事、教唱抗日歌曲、出墙报、演话剧等形式,广泛开展抗日宣传,组织进步师生到附近的净坡园、下港、姑村、边坡等村庄举办抗日夜校,发动广大农村青壮年、儿童学习文化,教他们唱抗日歌曲、演抗日戏剧等。

1942年6月,林飞雄受中共雷州特派员陈恩派遣,打入国民党徐闻县政府教育科当科员,广泛联系各阶层人士及各校校董、校长等,顺利安置从遂溪等地到徐闻隐蔽的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1943年2月,林飞雄根据斗争需要,辞去科员职务,出任前山中心小学校长,把教导主任及教员全部换上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把常识课改为政治课,体育课改为军事知识教育课。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宣传抗日为中心的各种活动,如教唱歌曲、演话剧、出墙报、抵制日货、大搞抗日募捐活动等。1943年下半年,他和共产党员王贯三、陈少莲在前山中心小学成立了秘密党支部。在党组织领导下,下洋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

下洋抗日武装起义指挥部旧址旁的林飞雄烈士故居。 

抗日武装起义枪声划破黑夜阴霾

“农历除夕的鞭炮声刚过,地塘村的夜空就被枪声划破。1945年2月13日深夜,林飞雄带着游击队员摸到后禄村,一举擒获了作恶多端的国民党徐闻县政府民政科科长陈杰民……”李瑞为说。记者站在下洋抗日武装起义指挥部旧址李氏宗祠前,脚下的红土似乎仍凝结着当年的热血。

1944年7月,中共南路特委书记周楠从重庆回到广州湾(现湛江市区)后,传达了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示,决定在沦陷区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建立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为反对国民党徐闻县当局镇压和迫害革命力量,开辟徐闻抗日游击根据地,同年10月,中共南路特委决定在革命基础较好的下洋镇举行起义,并命令雷州人民抗日游击队(后编为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第一支队)第一大队南下徐闻,配合起义。经海康县特派员沈斌、大队长支仁山、政委唐多慧和徐闻县特派员陈醒吾等开会研究,决定下洋武装起义在1945年春节期间举行。

陈醒吾、林飞雄积极筹备武装起义。为筹集枪支弹药,林飞雄说服父亲,卖掉20多亩田,获得款项用来购买枪支弹药。为扩充武装人员,林飞雄以边坡、地塘、下港3个村抗日游击小组为基础,加强训练,以待机组建3个游击小队。

林飞雄还动员家人磨谷舂米几千斤,准备大猪2头。同时,布置坎下村郑成均发动群众磨谷舂米几千斤,并将坎下农场储粮留做起义军用粮。

1945年2月,林飞雄带领共产党员、游击小组成员李友和李成炳到海康县东海仔(今东里镇一带)接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第一支队第一大队。2月12日晚,该大队300余人抵达下洋地塘村。

2月13日下午,陈醒吾和徐闻籍共产党员谭国强、张宗彩、张宗儒等赶到地塘村,与林飞雄以及支仁山、唐多慧等在地塘村祠堂秘密召开会议,部署起义的各项事宜。当晚至14日凌晨,第一大队与当地游击小组400多人兵分三路,举行了震撼雷州的下洋抗日武装起义,镇压了国民党徐闻县政府民政科科长陈杰民、东区联防主任张声、下洋镇镇长林栋和原镇长张达德等一批国民党顽固派,捣毁国民党下洋镇公所,缴获步枪10多支,手榴弹和子弹一批。2月20日,起义部队在边坡村与国民党反动武装800多人激战一天,后突破重围,向雷州半岛北部撤退。

 下洋游击队在抗战时期所用的手枪。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激励后人

地塘村是抗日英雄林飞雄的诞生地,是徐闻开展革命的重要基地之一,徐闻县许多革命人员都在这里接受过革命思想的洗礼,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这里是革命的热土,提起地塘村,提起林飞雄,地塘村人感到无比自豪。

李瑞为说:“林飞雄一家以前住的是四合院,现在只剩下几间房,是以前的偏房。当时为了资助革命,他一家不仅卖了良田,还卖了房子。”

据了解,下洋抗日武装起义失败后,林飞雄父母弟妹无家可归,流浪外地,饥寒交迫且遭国民党通缉追捕。为免遭敌人侮辱,林飞雄的父亲身藏砒霜,准备一旦不幸被捕,便服毒存节。林飞雄的弟弟林树松、林树柏都参加了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妹妹林隶华转移到遂南区工作后,不幸被敌逮捕,经受严刑拷打,坚贞不屈,最后在党组织营救下出狱。

“1948年,林飞雄被敌军用机枪扫射中弹牺牲。林飞雄一家都是英雄,是我们村民学习的榜样。”如今,每年都有成批成群的党员学生以及普通群众前来参观瞻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精神启迪。

地塘村是行政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现有人口300余人,当年起义失败后被敌人围村,到处捉人,还烧毁房屋,村民流落他乡,直至建国后才搬回来居住。

在下洋地塘村村头的一棵大树旁竖立一块石碑,碑上面刻着:1938年,中共徐闻县下洋支部成立后,在林飞雄的领导下,于1945年2月14日在此揭竿而起……这块石碑虽历经沧桑,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辨,它像一位老人给后辈讲述着地塘村那段不寻常的岁月。

1983年3月,李氏宗祠被徐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徐闻县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地塘村被评为“湛江市特色文化村”。2014年,地塘村被评为湛江市创建生态文明五年行动“生态文明村”……

记者在林飞雄故居看到,故居已修建了围墙,屋后古井旁的参天古树,沧桑而挺拔。

地塘村投资40多万元,正加快推进林飞雄烈士故居的建设工作,还修建休闲中心等,致力打造具有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李瑞为说:“前不久,新建的沥青路已修通进村,与墩尾村的党性教育基地连成一片。”离地塘村不远的墩尾村是广东省第二批红色村,村里的徐闻墩尾革命纪念馆于2019年建成以来,已有20万余人前来参观学习,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在校学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记者走进抗日救亡活动纪念室,看到用蜡像模拟林飞雄在教室教学生唱《大刀进行曲》的场景十分逼真,再现了林飞雄宣传抗日救亡运动的情景。

近年来,下洋镇依托地塘村下洋抗日武装起义指挥部旧址等红色资源等优势,不断完善各村庄的基础设施,大力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探索发展“以文促旅,以旅兴农”的新路子。为集中展示现有红色资源,打响红色小镇品牌,打造了一条串联墩尾村党性教育基地、地塘村林飞雄烈士故居、那屋村原徐闻县委县政府旧址三个主要景点的红色精品旅游路线。以党性教育基地为起点,让各位游客沿着“墩尾—地塘—那屋”文旅路线,了解下洋红色历史,感受下洋红色文化。据统计,2025年接待群众游客约27万人次。


编辑:王闻闻
值班主任:罗颖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湛江海洋牧场在抵御台风中挺进“深蓝”
  • 吴川市党员干部下沉一线 筑牢蚊媒防控屏障
  • 乾塘荷花文化季开幕 万亩荷塘打造农文旅新标杆
  • 霞山打造“一中心一平台” 让湛江蚝链动全国
  • 水上巴士架起交通文旅+融合的黄金水道
  • 弘扬中华文化  奏响美妙琴韵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