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记者从岭南师范学院了解到:该校美术与设计学院(以下简称“岭师美院”)在这个暑期派出的11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于近期陆续收官,他们在湛江、茂名、珠海等地乡村开展了为期25天的社会实践,完成面积共计3050平方米的墙绘和64节美育课程,通过理论对话、实地调研、暖心实践等方式让专业知识走出校园、扎根乡土、服务乡村。
岭师美院大学生冒着酷暑绘制墙画。 通讯员 供图
助力“双百行动”:
3000多平方米墙绘提升乡村“颜值”
在廉江营仔镇北堤村、山脚村、石古河村等处,岭师美院“正红”“粤青”“红色绘影”3支突击队的同学们在炎炎夏日中,在14天里“白+黑”连轴转,完成了1070平方米的旧墙面改造。墙绘主要选取了廉江特色的荔枝、海鸭蛋、金稻穗等元素,让往日斑驳破旧的泥墙变得靓丽起来。
走进徐闻下洋镇“南端暖滩”旅游区,迎面而来的是“徐闻下洋”四个大字。墙上,哪吒脚踏风火轮,身披混天绫,与蓝色巨龙相搏,海浪层叠翻涌,浪花雪白似碎玉……这是岭师美院“星船”突击队完成的哪吒主题墙绘项目。该队伍结合当地海洋元素,以热门的《魔童闹海》为灵感,让徐闻下洋更“潮”了。“大学生用国漫让网络潮流与乡土风情融合,为下洋注入了潮流魅力。”下洋镇镇委书记陈方勇说。这支已扎根湛江多年的队伍,4年里累计完成4250平方米墙绘,让多个乡村快速变成“旅游打卡地”。
从廉江稻田到徐闻暖滩,从革命老区到渔村新貌,岭师学子的画笔不仅填补了墙面的空白,更勾勒出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点亮“美育之光”:
64节美育课助力孩子们“双向成长”
“老师,我的布也开蓝花啦!”珠海斗门区小濠涌小学的扎染课堂上,折叠布料、捆扎造型、调配染料、浸泡上色,孩子们化身“小小艺术家”。岭师美院“染色季”突击队员们从扎染的历史渊源讲到捆扎、染色、晾晒的传统技法。当孩子们激动地展示自己染制的蓝白方巾时,非遗之美的种子已悄然播下。
在赤坎,岭师美院“染色季”突击队指导老师谭永定给孩子们示范扎染工艺。孩子们在“扎布”的专注、“染色”的期待与解开绳结瞬间的欢呼中,从素净白布浮现的斑斓图案里,读懂植物颜料渲染的“艺术密码”。他们在6节课里不仅学会了捆扎、染色、晾晒的技法,更埋下了热爱非遗的种子。
湛江新江社区“红帆”突击队的书法课堂上,9岁的小杰正对着字帖临摹“国”字。收笔时,他刻意顿了顿,这位去年还把毛笔当玩具的男孩,如今能说出“横平竖直才像中国字”。“来这里第三年了,每一年都有新的期待与激情!”岭师2022级美术学1班大学生杨璐宁表示。今年的36节公益课面向20多名社区儿童,从毛笔字要点教起,引导孩子们书写“中国故事”“平安中国”等内容。
“艺术不只是技巧,更是看见与倾听。”在茂名高州陈大岭小学,“胜羽”突击队大学生郑欣怡看着孩子们用剪出的窗花、蝴蝶,眼眶发热。小学三年级学生小娟说自己要剪一架纸飞机,因为“这样爸爸就飞速到家”。这支连续3年驻扎高州的队伍,不仅教会孩子们剪窗花、画画,更见证着沉默的留守儿童变得阳光起来。该队伍每年又画墙绘又开美育课堂,大学生们带来的不只是艺术,更是孩子们安放童心的角落。
美育课上,孩子们积极回答问题。 通讯员 供图
艺术“扎根乡土”:
三年接力让青春在乡村绽放芳华
据介绍,岭师美院这11支突击队中,有7支是持续深耕的“老队伍”。作为连续3年参与“百千万工程”的“老队员”,大学生杨璐宁深有体会地说:“师兄、师姐传承队伍的初心,是让艺术真正成为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生活养分。”
44名像杨璐宁这样坚守两年以上的大学生队员,早已将“接力”化作“扎根”的行动。他们熟悉村里每条巷道的转角,记得村民递来的每一杯凉白开——从为老房子绘制农耕场景壁画,到将闲置农房改造为艺术民宿,再到教妇女儿童用扎染、剪纸技艺展现乡土文化,他们让指尖功夫成为家门口的致富门路。
岭师2024届书法学专业校友吴彤大学二年级时,组建“优雅乡村行”突击队,带领百名大学生深入乡镇实施30多个助农项目;连续4年的下乡实践,让她毕业后毅然选择扎根乡村。“真正的出彩,从不是活成别人眼中的标本,而是成为这片土地需要的种子。”她坦言,在基层工作的每一天,都能感受到艺术与乡土碰撞的力量,她也常常鼓励更多青年投身乡村振兴,让青春在泥土里扎根结果。
三年深耕,结出了累累硕果。岭师美院今年绘制的3000多平方米墙绘,面积创下历史新高;近三年累计派出30多支队伍、近800人次师生,走进广东近30个村落,完成6000多平方米墙绘,打造200多节美育课堂。这份坚守,收获了多方肯定:其中,3支队伍获评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7支获广东省重点社会实践队,4支获广东省优秀团队,1支获省级优秀示范项目,1支入选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100个品牌项目,并获省社会实践优秀项目。
更可喜的是,岭师美院师生们将乡村实践与专业学习深度融合,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赛事中屡创佳绩,斩获省级以上奖项400多项。30多名毕业生更是带着对乡土的热爱,选择扎根乡村,用专业所长续写与这片土地的故事。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