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特别节目“童声耀湾区 拾梦向未来”岭南童谣传唱活动十周年展演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7月25日《湛江日报》)
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响起的童声里,湛江元素如跳动的音符,串联起岭南文化在雷州半岛的生动表达。7月24日的岭南童谣传唱活动十周年展演中,湛江推选的12首童谣与全省优秀作品共舞,这不仅是一次艺术展示,更是这座城市用童谣打开本土文化密码的十年实践缩影。从雷州半岛的方言韵律到红土地上的非遗传承,从校园里的美育浸润到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湛江童谣传唱早已超越艺术形式本身,成为文化根脉延续、青少年成长与城市精神培育的重要纽带。
湛江的童谣创作,源于对这片红土地爱得深沉。当《调顺网龙谣》里“正月十,年例到”的雷州话念白响起,六百年的网龙非遗不再是展板上的冰冷文图,而是化作孩童舌尖的鲜活记忆。“废旧渔网变祥瑞”的智慧、调顺岛上年例的热闹,通过童声的演绎,让本土文化从抽象的“传统”变成可感可及的“传承”。扎根红土的童谣创作,不是简单的湛江元素堆砌,而是对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湛江推选的12首童谣中,既有《追梦启航》里红树林与跨海大桥的地标印记,也有《黄花开》中黄花风铃木的生态呼唤,还有《红橙谣》对家乡丰收特产的自豪赞叹,它们将“百千万工程”的发展脉动、鲜美湛江的动人场景,转化为孩童能理解的旋律,让本土文化在与时代对话中获得新生。
在湛江的校园里,童谣正悄然完成文化认同的“接力”。例如,湛江一中将童谣传唱融入“红五月科技文化艺术节”,让国画民乐与童谣声交织,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艺术家,而是让青少年在“唱家乡、懂家乡”的过程中,自然生发出“爱家乡、建家乡”的情感联结。这种浸润式的教育,比说教更有力量——当孩子们用方言唱出《点脚泥鳅》《拜月爹拜月奶》的“湛江味”,本土特色文化、习俗便不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点;当《小习惯 大梦想》将三个习惯与家国情怀相融,“少年强则国强”的理念便在孩童心底悄悄扎根。这种“接力”打破了“文化传承”的沉重感,让本土文化、民俗、价值观,通过最轻松的方式进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在潜移默化中筑牢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基石。
更值得关注的是,湛江的童谣传唱构建了一种独特的美育路径。这些童谣没有停留在“唱好一首歌”的层面,而是探索出“认知—认同—践行”的闭环:孩子们先是理解歌词内涵(认知),再通过演唱产生情感共鸣(认同),最终可能在生活中“踏歌而行”(践行)。例如,市三幼的孩子们在学唱《调顺网龙谣》时,不仅记住了“网龙出游”的年例场景,还会主动探寻调顺网龙的故事,更在老师的指导下组建了“舞龙队”,这种从“听”到“思”再到“行”的转化,让童谣超越了艺术范畴,为校园美育找到了全新的“打开方式”。
在湛江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童谣的价值还体现在对城市精神的凝练与传播。湛江作为一座兼具海洋特质与红土底蕴的城市,其开放包容、坚韧不拔、敢为人先的精神气质,正通过一首首童谣被精准捕捉并生动传递。这些童谣不是孤立的旋律,而是城市精神的“有声注脚”,生于斯长于斯的“小确幸”在稚嫩的歌声中变得具体可感。
十年童谣传唱,于湛江而言,早已不是一场活动的延续,而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自觉。它证明,本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能否走进人们的日常;文化自信的生长力,在于能否让青少年在唱家乡、懂家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生出“我是湛江人”的骄傲。当更多湛江音、雷州话、廉江腔、吴川调的童谣在校园里响起,这片红土地的文化根脉,便在童声里获得了最“原汁原味”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