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凌晨4时,遂溪江洪渔港码头马达轰鸣,晨光中的渔船陆续归港,甲板上银光闪闪的渔获堆成小山。码头上人头攒动,货车、摩托车穿梭不息,商贩吆喝声与顾客讨价还价声交织成曲,奏响开渔后第一波丰收乐章。(据《湛江日报》)
8月16日12时,2025年南海伏季休渔期正式结束。开渔才过去不到24个小时,南海的馈赠就已端到了湛江人的“晨光餐桌”前。这热闹的“天光鱼市”,不只是一场海鲜交易,更是湛江向海而生的生动注脚。
江洪渔港的清晨,是湛江烟火气与海洋馈赠的完美交融。报道中,渔民头顶的照灯与顾客手机的光亮交织,商贩的吆喝声裹着海腥味飘远,陈小姐提着满袋海鲜笑称“微信余额还充足得很”,左女士凌晨2点驱车来买蟹分赠亲友……这些细碎的场景,比任何宣传都更实在地诠释着“中国海鲜美食之都”的分量。对湛江人来说,海鲜是清晨码头的随手可得,是亲友聚会的家常滋味。如今开渔后第一网便交出了“今年渔获比去年好多了”的答卷,渔民陈老板的笑、张姓渔民6万斤的“大海馈赠”,都是对“耕海牧渔”最朴素的回应。
更动人的是,江洪渔港的“鲜”,正以最快的速度抵达更多人的餐桌。渔获从渔船到餐桌仅需两小时,霞山市民李小姐买50斤虾分箱打包,谢先生从赤坎赶来用车载打氧设备保鲜,民宿里游客煮的海鲜粥香气四溢……这背后是湛江早已织密的“鲜货通道”。对湛江而言,“鲜”不只是味觉体验,更是带动渔港经济、激活文旅消费的密码——游客来此看开渔、赶早市、品海鲜,渔民靠海增收,商贩跟着红火,可以说,一条从“渔港”到“餐桌”再到“市场”的产业链,在晨光里越拉越紧。
当然,江洪渔港的热闹,背后也是湛江守护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缩影。伏季休渔3个多月,渔民们检修渔船、保养渔网,等的就是这一季“不涸泽而渔”的丰收。如今的江洪码头,不仅有“捕”的热闹,更有“护”的自觉:渔民们会把不够大的幼鱼放回海里,收购商优先选生态养殖的海产,相关职能部门也在加强渔获监测,确保海洋资源不被透支。这种“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理念,让湛江的“鲜”能长久延续——今年的渔获更丰,明年的码头才能更热闹,子孙后代才能继续享受到大海的馈赠。
江洪渔港只是湛江众多渔港的一个生动样本,从遂溪到雷州,从徐闻到麻章,无数个这样的“晨光码头”,正共同书写着湛江“耕海牧渔”的新篇章。未来,随着冷链物流更完善、文旅融合更深入,湛江的“鲜”,定会飘得更远,并让更多人知道——这座港城的底气,藏在每一艘归港的渔船里,藏在每一口鲜甜的海产中,更藏在湛江人与海相守、与海共生的智慧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