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个别违法犯罪分子往往利用他人的“谋生焦虑”和“养老焦虑”心理,编造利用“关系”能帮忙办理到机关、单位工作和社保等谎言,骗取被害人钱财。近日,徐闻县法院对徐闻县检察院提起公诉的吴某某诈骗案作出判决,决定对吴某某执行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7000元。同时责令其退赔被害人全部经济损失。
为了偿还个人债务和日常花销,被告人吴某某于2019年至2023年期间,利用被害人想要领取低保、社保金的心理,通过虚构用钱“打点关系”能办理领取工资名额指标和低保、社保待遇等谎言,先后骗取3名被害人钱财共计人民币55万余元。
吴某某在实施诈骗过程中,先是为被害人建构了一个一家人都能领取工资待遇和社保金的虚假美景,让被害人开始陷入吴某某设计的圈套,接着提出需要支付“打点费”进行疏通关系。为了使被害人深信不疑,吴某某还打印了过期的作废文件向被害人展示,声称有“官方文件”的政策支持。在收到被害人的每笔钱财后,吴某某还开具了虚假收据,以证明款项的用途,进一步取得被害人的信任。紧接着,吴某某继续编造“很快办理下来”,需要再支付费用加快办理进度、办理工资和社保金银行卡等谎言,另外携带相机到被害人家中拍照,声称用于办理手续,使得被害人更加确信其真实性。
案发后,经办案机关查明,吴某某所诈骗的55万余元并非一次性诈骗所得,而是通过至少60次的诈骗累积而成。所诈骗钱财已经被吴某某用于偿还高利贷和个人挥霍。
检察官提醒:低保、社保待遇等均有严格的法定申请条件和审批流程,可通过政府相关部门核实信息,切勿轻信所谓“有关系”“走捷径”的承诺;广大求职者应通过官方网站、正规招聘平台等渠道获取招聘信息,确保信息来源可靠;犯罪分子常会伪造各类官方文件、印章,公众在收到此类“红头文件”或“通知”时,可通过官方渠道(如政务服务大厅、官方网站、公开咨询电话等)进行核实,避免因一时疏忽落入诈骗陷阱;涉及金钱交易时务必核实对方身份及所述事项的真实性,留存相关证据,一旦发现对方以各种理由反复提出转账要求,应果断止损并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