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下午,“金融支农,助力百千万工程”活动启动大会在雷州市沈塘镇人民政府会议室举行。(8月26日《湛江日报》)
当“产、学、融、销”四个原本分散的农业发展要素,在雷州市沈塘镇“金融支农,助力百千万工程”活动中相遇,并未停留在简单叠加,而是发生了打破壁垒、释放潜能的“化学反应”——既有的放矢破解农业生产的堵点痛点难点,又催生多方共赢的支农新生态,为“百千万工程”在湛江基层落地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新样本。
这场“化学反应”的首要催化剂,是“闭环式整合”打破要素壁垒,让分散资源产生“1+1+1+1>4”的聚合效应。不同于以往单一环节的帮扶,沈塘镇“产学融销”农业科技一体化服务平台的推出,不仅直指农户“技术缺、融资难、销售愁”的痛点,更打通了要素间的“玻璃墙”——“产”端靠正大集团的优质种苗、饲料与“订单农业”打底,让农户“种得稳”;“学”端借沈塘镇服务站的技术培训赋能,让农户“种得好”;“融”端联动省农担、银行等机构提供低息贷款与农业保险,让农户“种得安”;“销”端整合多渠道并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帮农户“卖得俏”。从生产到销售、从技术到资金,每个环节都有专业主体托底,四个环节环环相扣、相互赋能,就像化学反应中不同物质按比例搭配,在“催化剂”作用下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服务闭环,真正让农业从“靠天吃饭”转向“靠科技吃饭、靠市场吃饭”。
更关键的“反应条件”,是“政企银协同”搭建起稳定的合作框架,让“化学反应”持续发生。没有稳定的环境,化学反应难以持续;没有多方协同,支农举措也易沦为“一阵风”。沈塘镇的实践中,湛江市科技局与雷州市指挥部的“顶层指导”定方向,沈塘镇政府的“统筹牵头”抓落地,湛江市海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的“平台搭建”做纽带,正大集团的“产业支撑”提品质,9家银行与3家金融机构的“资金保障”供活水——各方不再是单独行动的“个体”,而是紧密协作的“共同体”。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金融输血”的协同机制,如同为“化学反应”提供了适宜的温度与压力,确保“产学融销”的每一步都能收到实效,而非停留在纸面。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场“化学反应”中,农户心态发生的微妙变化,将使其更有动力参与“百千万工程”。过去,农户在农业价值链中,大多只停留在“生产”这一环节,种出来的东西要么怕卖不出去,要么怕卖不起价,辛苦一年也赚不了多少。但“产学融销”模式让农户参与到了全价值链中:在前端,正大集团提供的优质种苗与技术指导,从源头提升农产品品质,为“优质优价”打下基础;在中端,沈塘镇服务站的技术培训让农户掌握科学种养方法,减少生产损耗,提升单位产量;在后端,平台整合商超、电商及海外渠道,让农产品直接对接终端市场,同时建立“质量追溯体系”,让消费者愿意为“安全、优质”支付更高价格。农户在“种、管、卖”的每一步都有保障、有收获,真正从中尝到甜头、更有盼头,自然更积极地参与到“百千万工程”中来。
沈塘镇的实践证明,“产学融销”的“化学反应”,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精准对接需求、多方协同发力的必然结果。如何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化学方程式”,各镇要好好下一番“绣花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