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章甘霖抗日民众夜校旧址。
甘霖抗日民众夜校旧址位于麻章区甘霖村内,这里曾是雷州半岛抗日青年的启蒙课堂。抗日战争爆发,雷州半岛的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甘霖夜校在油灯下悄然开课,讲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更传递抗日救亡的信念。许多进步青年在此点亮求知之火,走上救国之路,投身抗战洪流。如今,甘霖夜校作为红色教育基地重获新生,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持续焕发光芒。
以夜校为阵地:
传授知识点燃革命热情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共产党员黄其江、陈其辉等人发动成立了遂溪青年抗敌同志会。1939年,青抗会派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支仁山、招离、王国强等人到甘霖村在梁氏宗祠开办农民抗日夜校。
办校之初,村民不理解办学目的,男人抱着“少惹是非”的思想,多数人不太想进夜校;妇女受封建思想束缚,怕被人说“不守本分”也不敢进夜校,参加夜校的村民只有40多人。为了更广泛地发动村民上夜校,夜校教师克服困难、排除阻力,到群众中去做细致的教育工作,他们在与村民同住、同桌共餐、下地同劳动中很快熟悉起来,深入浅出地向村民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亡主张。经过一番努力,甘霖村村民逐渐乐意听讲抗日救亡道理,夜校成员日渐增多,不少妇女也冲破封建枷锁的束缚,加入夜校学习的行列。
夜校老师教群众识字、唱抗日救国歌曲、演抗日戏剧、出墙报、写标语等,还组织抗日宣传队到麻章圩、黄略圩和周围村庄宣传抗日救亡活动,给沉静的村庄带来了革命的信息和活力。很快,甘霖村成了遂溪东区农村的抗日斗争中心,吸引了附近村庄的群众纷纷前来夜校学习。甘霖夜校迅速发展到300多人,成为当时遂溪办得最早、规模较大的夜校,燃烧起群众烈火般的革命热情,掀起了遂溪东区乃至整个广东南路抗日热潮,它的建立为中共广东南路特委动员民众抗日救亡、筹集抗日资金和物资、培养军事干部等作出了较大贡献。
粤桂边区“农民大王”梁汝新故居。
读书声化为号角声:
夜校培养抗日中坚力量
在抗日夜校的基础上,甘霖先后成立了“青抗会”“抗日通讯站”“抗日交通站”“抗日消费合作社”“抗日妇抗会”“抗日儿童团”“抗日武术馆”等抗日组织,推动甘霖抗日夜校抗日救亡活动轰轰烈烈开展。
甘霖自成立抗日夜校和“青抗会”以来,一批进步青年的思想觉悟日臻成熟。1938年底,许旺被吸收为中共党员;1939年春,梁汝宏、梁甫、黄桂、梁汝新、梁和等5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此基础上1939年5月中共甘霖党支部成立,许旺任书记。甘霖党组织成立后,积极发展党员,壮大组织力量,甘霖先后成立南、北、妇女三个党支部。抗日战争期间,甘霖支部吸收55名进步青年入党(其中11名女党员),解放战争期间吸收1名党员。甘霖党支部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向周围村庄扩大发展党员,并成立党小组或党支部,先后在周围18个村庄领导建立党小组或党支部,发展党员几十名。
1943年2月,日军占领雷州半岛,根据中共南路特委指示,甘霖支部积极开展武装斗争。1943年5月甘霖成立第一支抗日游击队,6月,甘霖抗日游击队袭击冯家塘日伪军据点。此次战斗由于敌人火力强大,游击队武器不足,日军援军迅速,造成甘霖游击队中队长、排长和战士五人牺牲。1944年3月,成立甘霖第二支游击队。6月打响智取黄略日伪乡公所战斗,此战经过充分准备,成功俘虏了20多名日伪军,缴获步枪20多支及子弹、药品一批。甘霖80多名游击队员先后参加上百次对敌武装斗争,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贡献。
甘霖村退休干部梁关度介绍甘霖抗日民众夜校历史。
英名永铸:
夜校灯火照亮英雄路
抗日战争时期,甘霖夜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课堂,更是一座孕育英雄的熔炉。无数青年在这里接受启蒙,将救国信念铸入灵魂,最终奔赴战场,成为雷州半岛抗日烽火中的中流砥柱。从识字课本到抗战枪杆,从油灯微光到历史星河,甘霖夜校用知识与信仰,照亮了一代人的英雄之路。
梁汝新,1938年成为遂溪青抗会第一批会员,次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任中共甘霖党支部书记。他发动大批群众参加抗日斗争,发动群众对敌斗争的方法被粤桂边区广泛推行,被誉为粤桂边区“农民大王”。吴森(又称吴婶),被誉为“革命母亲”,1940年入党,任遂溪东区妇女会会长,甘霖妇抗会会长。她动员并带领全村及附近几十条村庄的妇女参加抗日斗争,其子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新编第二团第二连连长梁彪在笔架岭战斗中牺牲。李兰,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甘霖妇抗会副会长,动员和领导甘霖以及周边十几个村庄的妇女参加抗日斗争。1947年10月,李兰在界炮镇北涯村掩护党组织撤退时被敌人抓捕。敌人对她用尽了酷刑,但是她始终威武不屈,视死如归,英勇就义。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亮未来。为铭记那段历史,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甘霖夜校旧址被修缮、保护并利用。甘霖夜校旧址,1995年被湛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公布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13年被中共湛江市委党史研究室命名为“湛江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这座抗战旧址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曾经的抗日火种传播地,如今已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课堂。每当学生在此宣誓、党员在此重温初心,甘霖夜校旧址便焕发出新的生机。它跨越时空,将烽火岁月里的读书声、救国志,转化为鲜活的教材,警示后人珍惜和平,更激励新时代青年从历史中汲取力量。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