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下午,当记者推开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一间办公室的门,赵雅楠和王辉两位博士正在就一项研究数据热烈讨论着,专注的他们并未注意到记者的到来。这样的学术对话,在这间普通的办公室里经常发生。正是这间不足30平方米的办公室,同时走出了两位2025年度“香江学者计划”入选者。
“香江学者计划”自2010年起由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和香港学者协会联合实施。近日,2025年度“香江学者计划”评选结果公布,全国59人获选,其中湛江地区的两位入选者均来自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这不仅实现了粤东西北地区高校在该项目的历史性突破,也成为了该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里程碑。
王辉:探秘膳食纤维与肠道健康的新途径
王辉一直致力于食品功能营养素与肠道健康机制的研究,面对入选“香江学者计划”的喜讯,他坦言此次成功入选是意外之喜。谈及研究的创新点时,王辉解释道,虽然膳食纤维的功能已有大量研究,但在某些特定机制途径上仍存在空白。“我希望通过发掘新途径,揭示膳食纤维如何通过不同途径发挥作用,这为未来开发更具针对性的食品提供了理论基础。”
王辉(前排者)带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检测。
2022年,王辉在南昌大学完成博士学业,次年2月便来到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任教。选择湛江,他看中的是这里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秀的科研团队。“南方不那么冷,比较舒服一些。更重要的是,我是奔着团队来的,这里有一个很优秀的团队。”
在学校帮助下,王辉迅速融入科研环境。他提到,“学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特别是省重点实验室为我们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在经费上也给予了重要支持。”王辉说。此外,浓厚的科研氛围也成为推动研究工作的“催化剂”。“我和赵雅楠博士每周都会一起开组会,讨论研究进展和指导学生方法。”王辉说。这种日常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为两人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与支持。
在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后,王辉计划于2026年初赴香港理工大学,开展为期两年的研究工作。“对我来说,这是一个能够专注科研的机会。”他期待通过这次机会,学习香港高校的新技术和管理方式,接触更多国际资源,为自己的研究注入新活力,并努力推动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转化。
赵雅楠:联结海洋食品与人类健康的探索者
赵雅楠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营养与安全控制,聚焦于活性物质的营养功能及其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机制,重点探索其在调节肠道健康、改善代谢综合征等方面的功效。
赵雅楠(中)带学生实验。
对赵雅楠来说,入选“香江学者计划”既是肯定,更是机遇。她表示,这一荣誉为她提供了与香港高校交流学习的平台,极大拓展了学术视野,使她能够深度融合广东海洋大学的特色,聚焦于“海洋食品与人类健康”这一创新方向。
赵雅楠的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于2023年5月加入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到任初期,她就期待依托学校的海洋特色,将食品营养研究与资源高值化利用深度融合,构建有影响力的科研方向。回顾在学校2年多的研究经历,她认为当初的目标正在稳步实现,“我们成功围绕活性成分的健康效应机制展开研究,初步形成了特色。”她还特别关注这些研究在湛江的落地应用潜力,“与本地产业的产学研合作也已启动。未来可与本地龙头水产企业合作,利用本地特色作物等加工副产物,开发具有改善代谢健康功能的补充剂等高附加值产品。”
与王辉一样,赵雅楠年后将赴香港城市大学进行学习和研究。对于即将开展的香港方面的工作,她计划深入解析活性物质对人体代谢健康的作用机制,力争在机理研究上取得突破,发表高水平论文。同时,她也希望积极推动技术应用,与粤港两地企业合作开发具有实证健康效益的功能性食品或配料,实现基础研究向产业实践的转化。
学院战略:打造支撑海洋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一直大力支持年轻教师的发展,鼓励他们“走出去”,做博士后、访问学者或国际交流。学院院长刘书成说:“这两位博士都很优秀,今年非常有幸能够入选这个国家级的项目,这对于学院也是一大突破。”
食品科技学院高度重视青年学者的引进与培养。刘书成担任院长6年来,学院师资队伍发生了显著变化。目前该学院有70多位老师,2019年以后引进的老师占了近三分之二,师资队伍日趋年轻化。此外,他还十分重视团队建设,“我们建了10个科研团队,团队负责人都是青年骨干教师,年轻老师们干劲十足。”
刘书成认为,团队成长的核心在于“内驱力”。各科研团队之间日常学术交流频繁,彼此的研究进展都较为透明,团队负责人也自发地产生强烈的内生动力,积极推动科研向前发展。这种积极向上的研究氛围已经显现出切实成效。据统计,自2019年以来,该学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量上持续在校内保持领先;今年全校共获批21项,其中该学院获批6项。
刘书成介绍,学院虽与香港高校素有学术交流,但在科研项目的合作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借助“香江学者计划”,他希望两位老师不仅要专注自己的科研工作,更要成为与香港高校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助力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