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9月6日上午9时,一个越洋视频电话连通了中国湛江与加拿大温哥华。那一头,传来久违的爽朗笑声:“你好,我是芭芭拉。好久不见,很想念湛江,想念你们!”
芭芭拉·凯瑟,是十几年前湛江晚报的新闻人物。她是湛江市首批“荣誉市民”,拿到了中国“绿卡”,曾获广东省“南粤友谊奖”“广东高等学院外国教师工作优秀奖”等荣誉,并被广东海洋大学特聘为“终身教师”。
在教师节前,她向第二故乡——湛江的朋友送来了越洋的问候,并表达了深深的思念。
无私奉献屡获嘉奖
视频连线那头的芭芭拉,戴着一条彩色发带、一副有框眼镜,头发虽已花白,但仍精神矍铄、笑意盈盈、声音洪亮,让人很难相信,她今年已经84岁高龄。
芭芭拉毕业于加拿大温哥华大学,曾到过英国、德国、意大利进修或执教。1992年,芭芭拉来到广东海洋大学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开始了她与湛江的“双向奔赴”。
2009年,芭芭拉被确诊患上皮肤癌,但她仍兢兢业业地坚守教育岗位。回加拿大接受治疗病情好转后,她又毅然回到湛江教书。她献身湛江的教育事业,自掏腰包创办英语阅览室,多次婉言谢绝加薪;她生活清贫简朴,却总是五百元一千元地给湛江儿童福利基金捐款,多次慷慨资助贫困学生及其他人。即便住院期间,她也随身携带匿名资助多年的学生的账号,嘱咐同事帮忙按时汇款。
芭芭拉的无私奉献、敬业精神赢得大家的尊重,1996年广东省高等教育厅授予她“广东高等学校外国教师工作优秀奖”荣誉称号,2001年湛江市人民政府授予她“荣誉市民”称号,200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她“南粤友谊奖”。
永远感谢湛江人民
然而,这个善良热心的人,却在2013年11月7日,因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广东医附院ICU重症监护室。在与病魔搏斗5个月后,她最终脱离生命危险,但一度面临后续医疗费筹措不足的窘况。
2014年4月起,《湛江晚报》刊发“她曾感动一座城,如今能否暖她心?”系列报道,发动市民、全国各地的海大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伸出援手,为芭芭拉筹集医疗费,帮她渡过了难关。
在抢救的危急时刻,她的学生24小时守在医院陪伴;康复治疗期间她的饮食起居,也是同事以及学生照顾。港城人民的善心让芭芭拉很是感动。
如今,十余年已过,说起这件事,芭芭拉依然十分感激。在连线中,芭芭拉说得最多的词是“荣幸”和“感恩”:“湛江人民非常善良、有大爱,在我生病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是湛江人民向我伸出了援手,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这份恩情我永远不会忘。”
当天,芭芭拉的弟弟罗伯特也接过视频电话,再次真诚地感谢11年前在医院细心照料过芭芭拉的每一位医务人员、为芭芭拉捐过善款的每一位热心市民、积极帮助过芭芭拉的每一位湛江人民。
湛江情谊一直延续
芭芭拉非常重视这场和湛江老朋友们时隔多年的线上“相见”,特意拉来了也已古稀之年的弟弟,帮忙接通网络、录制视频,甚至还借来了灯光现场打光。记者看着视频连线里两个忙碌的身影,甚是动容。
“我在湛江生活了20多年,那是我人生中最快乐、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回想起在湛江的日子,芭芭拉像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滔滔不绝地和记者分享,说到兴奋处,还手舞足蹈起来,仿佛孩子一般。
“我还是湛江市‘荣誉市民’呢!”她骄傲地向记者展示她获湛江市“荣誉市民”时的合影,甚至还记得当时戴的围巾是什么款式。
芭芭拉特别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书法字画和太极拳。在连线中,她迫不及待地把镜头移到卧室,向记者展示她悬挂在墙上的多幅中国书法作品。
芭芭拉十分思念湛江,但无奈年事已高、腿脚不便,她现在的身体状况已经不适合跨国长途飞行。所幸,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发达,现在她和朋友、学生们可以随时通过微信等社交软件保持联系,让这份难能可贵的“湛江情谊”得以延续。
“终身教师”与有荣焉
从1992年到2014年,芭芭拉在广东海洋大学执教了22年。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师生们的称颂和爱戴。2014年5月,广东海洋大学决定作为特例聘请芭芭拉为该校“终身教师”。芭芭拉至今仍对这件事感到“荣幸至极”,她说:“我只是尽我所能地去做好我的教学工作,没有想过会被表彰。”
在芭芭拉最美好的湛江记忆里,有海大湖光校区的优美环境、有她念念不忘的教师宿舍、有每周风雨不改的“英语角”、有她一手创办的英语阅览室,还有她最爱的骑行……
当年为了在海大创办英语阅览室,她用自己攒下的钱购买了上千本英语杂志,供学生外借,鼓励学生课余阅读、拓展视野。每次从加拿大休假完回校,她都会背回一大批英文原版书,充实阅览室的图书资源。
回想这一切,芭芭拉习以为常。她朴实而真挚地说:“我喜欢当教师,当看到别人享受学习的过程,我也会感到很高兴。”
视频连线的最后,记者对芭芭拉说了句“教师节快乐!”她的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视频通话中,芭芭拉也用生涩的中文祝福所有伟大的人民教师:节日快乐!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