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月圆中秋

2025-09-26 12:18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何晨枫

俗语有云:“月到中秋分外明”。处暑节气刚过,时序更迭,草木动秋声,转眼又是月近中秋。杜甫有诗云:“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晚饭后我独坐阳台上享受休闲时光,看月华如水播撒下如丝如缕的清辉,像一层薄纱轻轻笼罩着江岸边的楼群,不远处花城珠江新城的楼房影影绰绰,“小蛮腰”的霓虹灯闪烁。一江秋水静谧,倒影着珠江两岸璀璨的灯光。刚才还下着一场过云小雨,雨丝不疾不徐,从容不迫的样子,清新而润泽。“一场秋雨一场凉”。抬头远望,竟不知是月光晕染了夜色,还是夜色晕染了月光。月亮似乎都染上了别样的风华。它高悬于夜空,洒下的银辉如同轻纱,温柔地笼罩着大地。我的目光下意识地扫过露台的绿植,才惊觉时间过得真快啊,仿佛昨天还在为盛夏的蝉鸣烦忧,转眼风里就带了秋的凉意,连这月色都添了几分清寂。

忽然想起李煜笔下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此刻虽无深院梧桐,那份藏在朦胧月色里的怅然,却莫名与之共鸣。家里的音响正播放着熟悉的歌曲《城里的月光》:“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请温暖他心房/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请守护它身旁/若有一天能重逢/让幸福撒满整个夜晚……”

是啊,时间从来不为谁而停留,一转眼又是一枕清秋。这浅秋的温柔,不张扬,不浓烈,却总在不经意间,悄悄撞入怀中,在流失的光阴里,藏有昨日的梦想,时光宝盒中所珍藏的一个个故事中,收集了儿时的天真,年少的懵懂,青春的羞涩,中年的渴望和老年的淡泊。每一个人都携着一身的故事走来,又带着满腹的故事而去。那么多的故事,有些让人读出了无边寂寞,有些让人读出了满满地幸福。

我们这代从泥土里爬出来的人,即便走得再远,也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忽然想起老屋门楣上摇曳的艾草,想起再也回不去的故乡。小时候生活在农村,记得农历八月初刚到,父母亲便张罗中秋节的应节食品。父亲从地里挖回来的“潮州芋头”和甜薯、蕃薯,洗净泥土,放在门前的空地上晒干表皮的水,然后拣一些粗大的、光滑的存放在屋里角落处凉干,等待中秋节那天煲“三薯糖”。母亲则精心筛选体型饱满的饭豆,晒干后装进缸罐里,留待中秋节的晚饭“猪骨煲饭豆”。煲熟汤后加入少许油盐和葱花,那味道简直就是人间美味!

于是我们瓣着手指天天盼着中秋节的快点来临。

中秋节的当晚,“猪笼饼”才是我们小孩过中秋节的主角。那时候的猪笼饼才5分钱一个,一串共5只。每个约摸2个母指头大小,没有馅,只是一团带着淡淡甜味的粉团。“猪笼饼”顾名思义,那饼仔像一个憨态可鞠的小猪样子,每个都神态各异。小猪就装进一个用竹蔑织成的染上五颜六色迷尔小猪笼里。我们小孩每人都提前这样的一串猪笼饼,呼朋引伴来到晒场上“捉迷藏”。天上的月亮又大又亮,连传说中的桂花树也清晰可见。

“拜月”是我们村里人的习俗。晩饭过后,父母就开始筹办拜月的仪式了。一方小桌子摆放在农家小院的中间,上面摆放着橘子、柚子、苹果、片糖、花生、黑芝麻等。主角依然是月饼。那时候的月饼,只是手掌心般大小,馅料很单一,有的是一小粒的红糖,一小块白花花的猪肉;有的是椰丝,花生碎。这些月饼咬起来硬邦邦的。但在那年代,它是人们的上等食品了。邻家的六奶说,在拜月的时间许下的愿特别灵验。拜月的时候,母亲会郑重其事地对我们说,不能用手指头指着月亮,不然的话会被“月爹割耳”的。圆月高悬,清晖满地,有时候我无意中指着月亮让小伙伴看月中的桂树,但猛然想起母亲的说话,不由自主地把手指头吮在嘴里默默祈祷“月爹不要割耳”。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父母还在农村里生活的时候,每个传统节日我都赶回家里吃饭聊聊天。如今,岁月更迭已织就新的生活经纬,那间低矮的无比熟悉的老屋最是知情识趣,晓得主人筑巢于繁华大都市,疏于归来,便一日一日地消瘦下去。往事在光影里徘徊,多少次我梦回故里,放轻了的脚步生怕踏碎了记忆中的那一泓秋水!然而我自己最明白,自己的影子永远烙在那片土地上。昔日口口声声说要逃离故乡,逃离那条总是那条泥泞的小路,而今最远的距离就是故乡。所有的昨天皆成背景,回首处,只留下碎片般的画面感!


编辑:林霖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广州湾大道情侣码头预计国庆假期期间对外开放
  • 霞山交警逆风而行 扶栏清障护民安
  • 环卫工人清理城市垃圾
  • 攀岩夺冠 喜不自禁
  • 风高浪急
  • 吴川:转移群众3213人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