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霞山区中心城区建筑遗产图》正式对外发布。(9月29日《湛江日报》)
提起历史建筑,不少人脑海里会浮现“陈旧”“严肃”“距离感”等标签——它们或是藏在史料里的文字记载,或是立在街巷中的“静态标本”,总让人感觉少了点主动靠近的“亲切感”。而近日,霞山区最近发布的中心城区建筑遗产图,用手绘的方式,带着一抹“潮”意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霞山精选的25处历史建筑,仿佛从时光深处走到了大众眼前,让百年文脉变成可打卡、可分享、可体验的“潮流单品”,令人眼前一亮。
这份“潮”意,首先就体现在其“颜值”之上。不同于传统建筑遗产名录上的单调文字、严肃标注,手绘地图自带“网红滤镜”。法国公使署旧址的廊柱细节、维多尔天主教堂的尖顶弧度、八角市场的市井烟火气,都被浓缩成直观又好看的视觉符号。年轻人拿到地图,会忍不住拍照发朋友圈;游客循着手绘地图“打卡”,也会下意识地将老建筑与手绘图来个“隔空呼应”……当历史建筑从“文字描述”变成“视觉IP”,它自然就有了在社交平台上传播的“潮基因”,不再是只有研究者才关注到的“小众话题”。
更深层的“潮”,藏在“互动感拉满”的体验升级里。以往看历史建筑,多是“站在墙外看一眼”“读解说牌记两句”,全程像在“上历史课”;而这份手绘地图,直接把“被动观看”改成了“主动探索”。它不仅标注建筑位置,还串联起特色路线。发布会现场的建筑遗产模型、H5地图、建筑模型印章、纸质地图等,或许将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各个历史建筑里,供市民游客“集章”“打卡”。假如能更进一步充分利用社交平台搞活动,比如邀请市民网友、博主大V在小红书分享“手绘地图打卡攻略”,拍短视频记录“跟着地图找老建筑”的过程,这种“体验+分享”的模式,必将带来一波大流量。
最难得的是,这份“潮”成了湛江中心城区“四个圈层”规划的亮眼一笔。大家都明白,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但“保护”从不是把老建筑封进“玻璃罩”,而是让它与现代城市共生共荣。在湛江“现代沿海—法式风情—历史肌理—田园风光”的圈层规划里,这些历史建筑本就是城市的“独特标识”;而手绘地图做的,就是给这份“标识”披上了一件“潮”的外衣。拿着这份手绘地图,游客能充分感受到“既有历史味又有烟火气”的霞山。当历史建筑因年轻群体的关注在社交媒体上有了更大的曝光率和浏览量,湛江中心城区“四个圈层”的巧妙与独特也就更为世人所熟知。
历史建筑不需要靠“老”来博同情,反而通过“潮”来焕新生——霞山这张手绘地图,为我们欣赏港城之美打开了又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