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李丹与少数民族姐妹在她创建的有机茶示范基地里采茶。记者简陈明摄
在廉江市长山镇,有一个3000多亩有机茶示范基地,如绿色绸带缠绕在群山之间。云雾缭绕中,身着民族服饰的茶农姐妹正在采摘秋茶,指尖不断掐着嫩绿的芽头。一位壮族茶农说:“跟着丹姐种茶,家里盖了新房,孩子读书也不愁了!”
这片充满生机的生态茶园,是李丹用二十多年时光执着书写的民族团结长卷。她以茶为缘,在台海两岸架起桥梁,让12个少数民族家庭、2300余户茶农因茶脱贫,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扎根在茶园里。
她先后荣获民盟中央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湛江市十大农村致富带头人、广东省优秀女企业家、廉江—融水粤桂协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她在茶山把“疑虑”种成“希望”
1996年,大学毕业的李丹与父亲一起做医药生意。在一次洽谈业务中,泡一壶茶花了2100元,让她萌发念头:家乡有的是土地,如果能种上茶,就能赚钱。
1999年,李丹随父亲一起带资金返乡,和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种茶。当时,一位村民这么说:“我们世代耕田,从未跟茶打过交道,种茶能靠得住吗?”
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李丹作了三个“硬核承诺”。她从华南农业大学引进台湾优良茶种,在长山镇建起育苗基地,免费向农户提供茶苗;组建由12名台湾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把课堂搬到茶园,手把手教大家种茶技术;与农户签订30年最低保护价收购合同。
李丹的脚步遍布长山镇的少数民族聚居村。白天,她跟着村民爬坡越岭选地;晚上,她在灯下给村民算经济账。她率先开辟了500亩有机茶示范茶园,首年亩均收入就突破8000元。
示范茶园的成功,带动村民们纷纷种茶。李丹每天带着技术人员上山跟进。到年底,茶农人均收入2万多元。
李丹构建的“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标准”产业生态链,通过“保底收购+二次分红”模式,粤桂两地2300余户家庭实现户均年增收4.2万元。广东茗皇茶业有限公司的400多名员工中,少数民族员工占比超一成,采茶制茶高峰期,流动的少数民族员工更是达到370多人。
让茶脉将海峡变成纽带
“这泡红乌龙茶,是两岸茶人共同的心血。”在茶叶展示厅,李丹向记者介绍。
2020年,李丹牵头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出“以茶为媒促两岸融合”。为此,她多次赴台湾考察,带着长山茶叶的样品,敲开了台湾多家知名茶企的大门。她的诚意打动了台湾茶界人士,10名台湾茶产业专家主动加入她的团队。
“茶树矮化密植技术能提高产量30%,生物防虫技术能减少农药使用量,这些台湾经验太实用了!”2000年,台湾专家首次来茶园指导。如今,合作社已带动86户家庭种茶,年产值突破500万元。
在李丹的推动下,两岸农业技术共享平台正式建立,台湾专家与廉江17家少数民族合作社结成对子,开展“一对一”技术帮扶。2022年,台湾茶师带来的台湾红乌龙制作工艺,与廉江本地的大叶种茶叶成功融合,研发出的“廉江红乌龙”。
产业的融合,带动了文化的交流。李丹邀请台湾云林农业团、基层参访团等200余人次来廉江交流。2023年举办的廉江红乌龙“12221”营销活动,更让廉江茶叶走进了台湾市场。
让茶乡成为民族团结的“打卡地”
在李丹带领企业“一擎两翼”的规划里,茶产业的未来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她正在推进“茶旅融合”项目,依托万亩有机茶生态茶园,打造集茶叶采摘、制茶体验、民族文化展示、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景区。李丹说:“游客在茶园里可以亲手采茶、制茶,品尝少数民族特色美食,体验两岸茶文化,让茶乡成为民族团结的‘打卡地’。”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