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石角镇的农技人员在“山稔花”蜜柚基地了解蜜柚挂果情况。记者简陈明摄
在粤桂边界的千亩泰国红宝石蜜柚种植基地,廉江市山稔花公司负责人黄钦年和来自广西陆川的技术员交流种植技术;傍晚的广场,壮乡山歌与粤西民谣交织回荡……
这是廉江市石角镇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的场景。近年来,这个地处粤桂交界的小镇,以党建联建为引领,以“山海同心”统战品牌为抓手,让民族团结之花绚烂绽放。
党建联建从“隔界独治”到“跨省同心”
石角镇与广西博白县文地镇、陆川县古城镇以及广东化州市中垌镇、新安镇、平定镇接壤,下辖21个村(社区),户籍人口73525人,居住着汉、壮、瑶等6个民族。
“以前边界纠纷多,鸡鸭越界、土地争界的事儿常让乡亲们闹红脸。现在有了党建联建机制,跨省区问题一起议、共同解,比自家事还上心。”石角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朱其茂道出了边界治理的“破题钥匙”。
2020年,粤桂边(石角、平定、古城、清湖、文地)五镇签订《边界党建联建引领区域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书》,先后签订了边界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框架协议、边界党建联建引领区域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等协议,边界党建联建“朋友圈”不断扩大,石角镇牵头搭建的“粤桂边廉化陆博党建联建中心(廉江)展馆”于2023年建成使用,把粤桂边各镇之力拧成“一股绳”,其“边界共治”经验更获《长安杂志》全国推介,成为省际边界治理的典范。
“石榴籽工作室”的成立,让民族团结工作有了“实体抓手”。在这个工作室里,粤桂边干部轮流坐班,开展政策咨询、矛盾调解、技能培训等服务。壮族村民的西瓜销路不畅,工作室立刻联系广西古城镇的收购商,两天内就卖出3000多斤。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已组织技能培训5场次,举办统战交流活动3场,网格管理则让政策落地“无死角”。
石角镇将21个村(社区)划分为43个民族工作网格,由党政班子成员带队包片,开展“党建+民族团结”行动。
石角镇镇区到飞地山底三个行政村的道路经过广西玉林市及广东茂名市,曾坑洼难行,网格干部调研后,联合粤桂边界镇村争取资金、协调土地,半年内就修通了这条“连心路”。
产业赋能从“单兵作战”到“抱团致富”
在山稔花公司的冷库前,黄钦年指着苦力的柚子说:“以前种柚愁销路,现在两地村民联合种植,产品由公司帮着卖,村民每年收入可观!”在石角镇,特色产业增收的少数民族群众,还有上千户。
石榴籽工作室成为产业发展的“催化剂”。镇党委依托工作室梳理出乡村旅游、香水柠檬、红宝石蜜柚、湛江鸡等特色产业清单,精准对接粤桂两地资源。
在丹兜村,粤桂联合打造的湛江鸡养殖基地里,湛江优质鸡苗与广西籍养殖工人在此相遇;木马村在工作室指导下成立湛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各民族村民62户加入。
“镇+村+公司”的联合模式,让农副产品插上“翅膀”。2023年9月,石角镇21个村(社区)联合筹资成立廉江市助民商贸有限公司,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村(居)干部化身“兼职推销员”,带着特产跑遍粤桂市场。
民生服务的精准供给,为产业发展注入“底气”。石角镇司法所负责人李帅万介绍说,石角镇设立“民族团结进步法律服务站”和“民族事务窗口”,组建由法官、律师、村干部组成的调解队,两年来处理粤桂边界纠纷45件,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法律服务48人次。
针对就业难题,镇里举办粤桂边劳务招聘会,并组织700余人参加廉江市“逢十”招聘会,同时,还大力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增强边界群众就业能力。五年来累计开展技能培训8200多人次,帮助3万粤桂边群众实现转移就业。
文化交融从“多元并存”到“一体认同”
每年农历二月二,石角镇及相邻的广西盘龙村热闹非凡。壮族的山歌、瑶族的长鼓舞、汉族的舞龙狮轮番上演,万名粤桂群众共享这场民俗盛宴。
传统节庆成为“文化连心桥”。石角镇深挖“石盘二月二元宵”“禾了节”等粤桂共有的民俗资源,将节庆活动打造成跨省交流的平台。“禾了节”时,粤桂边群众一起打稻谷、尝糍粑、庆丰收,广西陆川的村民送上自家酿的米酒,广东化州的乡亲带来特产橘红,在欢声笑语中拉近了距离。两年来,镇里已举办民俗文化活动4场次,粤桂边文体交流活动20余场。
同心筑梦从“边界样板”到“共富图景”
如今的石角镇,边界纠纷少了、互助身影多了,单打独斗少了、抱团发展多了,文化隔阂少了、情感共鸣多了。一幅“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画卷在粤桂边界徐徐展开:蜜柚种植基地带动粤桂村民就业;湛江鸡养殖基地出栏优质鸡;农副产品跨省流通;广场成为各族群众欢乐的海洋……
黄观猛告诉记者,镇里将继续深化粤桂边党建联建,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建设粤桂边农产品交易市场,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同时打造“红色+民俗+生态”的跨省旅游线路,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文旅融合中更加绚烂。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