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晚,一场将云南深山原始生命力融合跨越时空艺术想象力的演出登上北京舞台。作为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重磅演出之一,由普利策音乐奖得主、华人作曲家杜韵倾力创作,北京国际音乐节与美国林肯中心联合委约的音乐剧场作品《刻在森林的海》在北京喜剧院世界首演。来自云南西双版纳的非遗项目基诺族大鼓舞传承人何桂英,带领8位基诺族少年,在舞台上敲响大山里特有的声音。
演出开始前,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特别颁发了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青年艺术家奖。今年,该奖颁发给了参演《刻在森林的海》的8位基诺族少年。
演出现场
剧情充满童趣与想象力
在现代化浪潮的席卷之下,基诺族古老的文化传统与其他许多少数民族文化一样,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严峻挑战。《刻在森林的海》以艺术的形式,回应了这一时代命题。
《刻在森林的海》讲述了一个诗意而充满力量的童话。一个与奶奶相依为命的基诺族女孩,从小浸润在奶奶讲述的森林与海洋的神奇故事里。女孩日复一日地帮奶奶养牛、采茶,日常生活是浓郁的基诺风情,而她的内心却装载着一个浩瀚的海洋梦想。她在一个透明的玻璃鱼缸里,用想象力构筑着属于自己的微缩海洋世界。
《刻在森林的海》的舞台拓展了音乐剧场的边界。当女孩将写满心事的信纸撒向空中,这些纸张在灯光与音乐的催化下,神奇地幻化为森林中灵动的动物与神秘的海洋鱼群。舞台上摇头摆尾的大象随心所欲停下来注视人群,游来游去的鱼群肆意追逐打闹,还有叫声不断的鸵鸟和随时可以跳出来的螳螂,这些角色由来自云南的基诺族儿童表演团队生动演绎,他们纯净的表演,为整个故事注入了质朴而鲜活的生命力。
剧中,女孩与她的伙伴们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充满童趣与想象力的篇章,《采花舞》《种茶歌》《猎归歌》等歌曲串联着富有少数民族生活气息的舞蹈,让观众得以窥见基诺族文化的独特风情,感受其鲜活的文化脉搏。
“今日的创新造就明日的传统”
一向以“跨界”“新锐”著称的作曲家杜韵曾携获得普利策奖的歌剧《天使之骨》登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舞台,此番她再度归来,将中国云南基诺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于当代艺术的前沿,成功编织了一场传统与未来、森林与海洋的跨时空对话。“很多人会给我赋予先锋、新锐、跨界等很多标签,实际上我很喜欢传统,其实民间有很多真正在传承的人值得被发现。”演出前一天,杜韵现身北京畅谈这部作品背后的故事。2017年,杜韵发起“未来传统”创想计划,越来越多地让自己投身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再创造。她带着好奇心去往世界各地,向当地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学习,并和他们一起“共创”。《刻在森林的海》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作品。
基诺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单一民族,目前仅2万余人。他们拥有语言却无文字,那些古老的歌谣,就是基诺族的口述史。在西双版纳,杜韵拜访了基诺族大鼓舞非遗传承人何桂英。在村寨里,她与何桂英一起,采集当地古老的传说和歌谣,和当地孩子们一起探索他们的历史和文化。“口述文化不知作曲是谁,因此所有人,包括孩子们都应该是共创人。”谈及如何将自己采集到的原生态音乐和创作融合在一起,杜韵表示,即兴是在一定的章法里的,“尊重是需要彼此信任的,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玩儿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去寻找爆发点。”在杜韵看来,传统和创新并不是对立的,“今日的创新造就明日的传统。”她认为,作为艺术家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要承认自己的未知才会探索更多可能性。”
《刻在森林的海》的舞台呈现充满了原生态味道,虽然有些许投影,但道具都带有手作的温度。谈及如今AI盛行的时代,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科技洪流的影响,杜韵认为:“AI可以用,但是怎么用、用多少,是需要讨论的。不能为了AI而做AI,相反,有了AI之后更体会到原创艺术家的可贵。”
感受音乐的“刹那永恒感”
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称,这是一部“将中国非遗传承文化带到当代音乐语境合作的作品”,“这不仅是一场音乐表演,更是一次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震撼对话。”邹爽表示,“音乐节今年的主题是‘未来传统·刹那新声’,音乐节一直在关注与当下的衔接,特别想把未来的新音乐和传统链接起来,希望带更多的观众走进音乐节的剧场,感受舞台上音乐留下的‘刹那永恒感’。”(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