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霞山听曲”不只“唱得好”

2025-10-25 09:19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叶舒云

近年来,霞山区坚持“党建引领、政府搭台、艺人唱曲、群众听曲”,将弘扬粤曲这一岭南瑰宝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点文化项目。(10月24日《湛江日报》)

近段时间,笔者刷视频,常看到社交平台上有“年纪到了自然懂粤曲”的热议,印证了这种艺术形式拥有跨越代际的穿透力;而年轻人过周末“冰美式+粤曲”的新鲜组合,更折射出其融入现代生活的可能性。看了10月24日湛江日报关于“霞山听曲”这个品牌的报道,更令笔者有所感触:不只“唱得好”,方能“有共鸣”。

从霞湖公园、海滨公园一隅零散传唱,成长为粤西唯一的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霞山听曲”的真正价值,早已超越了“唱功”与“耳福”的层面,而是以曲为媒,构建起一套连接传统与现代、服务与需求、城乡与文明的传播体系。

“霞山听曲”的突破,首在跳出“传统艺术只重技艺传承”的局限,找到了传统文化与潮流生活的衔接点。它没有将粤曲困在“陈腔老调”里,而是找到了一条“活化”之路:内容上,不只唱古典剧目,而是将红色故事、移风易俗、乡村振兴等时代主题融入唱词,让粤曲成为记录当下、传递主流价值的载体;形式上,打破“演员演、观众看”的单向模式,通过互动环节让观众从“聆听者”变为“参与者”,甚至推动跨地域、跨艺术门类的融合。这种创新,本质就是要激发粤曲“接得上时代、跟得上潮流”的能力,而这,才是传统艺术得以延续的关键。

作为一个文化品牌,“霞山听曲”重构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逻辑,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质变。从“送”到“种”,一字之差,意义非凡。以往不少公共文化活动常陷入“开演一场、热闹一阵”的困境,有种令人“敬而远之”的距离感。而“霞山听曲”的不同,在于它致力于“让文化在群众中生长”:进校园,是为了培育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让粤曲种子在童年扎根;进社区,是为了挖掘群众中的文化骨干,形成自主运转的“文化社群”;进乡村,是为了让文化与乡村治理结合,成为涵养乡风文明的抓手。这种“下沉扎根”的生命力,逐渐就转化成了“霞山听曲”品牌的影响力。

最动人的,是它“润物无声”完成了文明培育的使命。“霞山听曲”没有生硬说教,而是将移风易俗、邻里和睦等理念藏进曲韵,让群众在击节赞叹中接受熏陶。更难得的是它引起了街坊的共鸣:从听众变票友,甚至自发组队倡导文明新风。比起“听得超过瘾”,这种“育得出文明”的影响力,才是这个品牌最珍贵的内核。

作为一个品牌,“霞山听曲”可从“音、线、谱”三个层次系统梳理品牌内核,形成一套有湛江、霞山特色的文化传播工作体系。譬如,以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的传统内涵为基底,对应品牌“文化传承、惠民服务、创新生长、潮流共鸣、包容共生”五大核心价值。另外,在增强品牌“潮力指数”上,要多花心思打造爆款。可以在步行街、公园等地设“粤曲咖啡角”,形成场景记忆点。传播上,开设短视频账号,主打“1分钟粤曲冷知识”“流行曲粤化改编”系列,发起“冰美式配粤曲挑战”,吸引年轻人二次创作。还可探索“粤曲+沉浸式体验”,在步行街设计互动场景“粤曲剧本杀”“戏服换装秀”等体验项目,让传统艺术从“听觉享受”变为可感可玩可分享的生活方式,让霞山以“曲”出圈。

编辑:梁海飞
值班主任:罗颖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第四届渔菁英挑战赛决赛在湛江举行
  • 2025年湛江市无人机红树林湿地保护技能竞赛启动
  • 全国媒体聚焦雷州采风活动圆满收官
  • 我市开展AED公益投放活动
  • 文体展演迎重阳
  • 前三季度湛江钢铁生产建设平稳顺行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