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霞湖公园,湖面波光潋滟,婉转的粤曲声自舞台悠悠传来。一群戏曲人身着华服,正深情演绎《帝女花》选段,台下观众轻声应和、击节陶醉。晨光之中,“霞山听曲”不仅是一道动人的风景,更成为湛江霞山最具烟火气的文化日常之一。
湛江雷州方言原创作品表演唱《幸福渔家》。
近年来,霞山区坚持“党建引领、政府搭台、艺人唱曲、群众听曲”,将弘扬粤曲这一岭南瑰宝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点文化项目,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融合,打造出“霞山听曲”特色文化品牌。此举不仅激活了传统粤曲的时代生命力,更以文化人、以艺润心,为港城文明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粤曲集市”折子戏专场汇演。
舞台之变·拓格局:
从“公园一隅”到“省级示范”
“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得像赶集一样!”在霞山海滨公园、人民广场等地,由粤曲爱好者组成的“私伙局”常年活跃,丝竹不绝,已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印记。
紧扣群众文化需求,霞山区创新推动粤曲与公共文化服务结合,打造“霞山听曲”文明实践品牌。在霞湖公园搭设简易舞台,邀请本地粤曲社团轮番登台,让悠扬曲韵萦绕公园,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从初期的“公园传唱”到规范有序的“粤曲集市”,“霞山听曲”在实践中不断升级。霞山区投入专项资金,改造提升霞湖公园、步行街等主舞台,配齐专业灯光音响与观众座席,为演出提供坚实保障。同时,常态化组织粤曲、雷剧、京剧团队及流行歌手参与,通过文艺汇演、原创专场、图片展览、“粤曲任你唱”互动等形式,推动群众文化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公园与商场等场所听曲赏艺,走上创新发展之路。
“以前只能在家里哼几句,现在天天都能在公园和老友一起登台,还有这么多观众捧场,这日子过得比戏还精彩!”家住霞湖公园附近的李姨,如今已是霞山南新曲艺团的骨干,每周的“霞山听曲”成为她最期待的时刻。
品牌的影响力也随之而来。2022年,霞山区核心文化项目“粤曲集市”入选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优秀案例;2023年,该品牌更成为粤西地区唯一入选第三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文化品牌。
中共霞山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说:“从最初自发、零散的‘公园传唱’,到今天常态化、规范化的‘霞山听曲’,这不仅是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体现,更让粤曲从专业舞台真正走入百姓生活,成为滋润群众心灵的文化清泉。”
如今,每周一至周五上午九点,霞湖公园的“霞山听曲”准时开锣。一批批听众早早聚集,一边闲话家常,一边等待好戏开场——到公园听曲,已成为不少霞山市民的生活习惯。
表演唱《幸福渔家》。
曲韵之新·敢破圈:
让“古老艺术”领“时代雅韵”
“刚刚听到《红色娘子军》的粤曲改编版,真是太有新意了!既保留了粤曲的醇厚韵味,又唱出了激昂的革命精神,连我们年轻人都听得入迷。”年轻观众小张在看完“红色粤曲”专场后,难掩兴奋之情。这正是“霞山听曲”坚守优秀传统文化、勇于开拓创新的生动写照。
为让粤曲贴近当代审美,“霞山听曲”在内容与形式上持续探索。内容上,推出“红色粤曲”“非遗课堂”等栏目,将红色故事、文明建设、移风易俗等主题融入表演。原创作品《幸福渔家》巧妙运用雷州半岛地方特色,融合国家级“非遗”项目雷州歌元素与雷州方言,搭配现代流行歌曲旋律创作而成,荣获2023广东群众艺术花会铜奖;雷剧《浪子回头》以真实案例为蓝本,走进八所乡村学校以艺育人,普及禁毒知识,覆盖学生数千人。
形式上,“粤曲任你唱”互动环节打破观演界限,让观众从“聆听者”变为“演唱者”。自2022年启动以来,已开展378场演出,吸引上万人次参与。同时,“粤曲+”跨界融合不断推进,图片展、交流会让茂名、吴川等地团队也纷纷登台献艺。今年8月,茂名雀鸣乐苑、吴川老干部大学曲艺班与霞山南新曲艺团同台交流,两地艺人切磋技艺,掌声与喝彩此起彼伏。
《红色课堂》舞蹈培训班。
惠民之深·重扎根:
变“文化输血”为“精神造血”
“左手按弦,右手拨片,注意节奏要稳……”在湛江市第十四小学的粤曲教室里,专业老师正指导学生弹奏粤胡。这是“霞山听曲”推动“粤曲进校园”的常态场景,也是文化传承的关键一环。
“传承必须从娃娃抓起,让校园成为粤曲人才的摇篮。”霞山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说。
霞山区红色非遗进校园粤曲班汇报演出。
为推动粤曲文化普及,“霞山听曲”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非遗项目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三进”活动。在校园,开设粤曲初级班与提升班,第十四小学、第三十七小学等设立公益培训班,仅第十四小学就有58名学员;在社区,粤曲骨干走进28个社区开展辅导,培育大批“票友”;在乡村,粤曲演出与乡村振兴结合,把文化大餐送到村民家门口。
公共文化服务的网络也在不断织密。霞山区建成10个街道图书馆分馆、30个社区服务点,打造“绿苑·半城雨公益书吧”、步行街“悦读吧”等便民空间。其中“悦读吧”藏书6000册、电子书3万册,实现纸电阅读无缝衔接。同时,依托“市民书吧”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每月举办儿童趣味科学实验、创意手工作品大赛、红色课堂等活动,年均服务群众超7万人次。
据统计,“霞山听曲”品牌创建以来,已开展演出、展览、交流等活动900余场,参与群众达数十万,真正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让文化阳光照亮港城每个角落。
“霞山听曲·乐起霞湖”戏曲进基层惠民演出。
风尚之美·润人心:
撒“文明种子”育“港城新风”
“退休后我天天带老伴来听曲,不仅过了戏瘾,还在大家帮助下反思自己,婆媳关系都缓和了!我现在不光听,还要加入移风易俗宣传队,为倡树文明新风出份力。”爱国街道汉口社区的张姨笑着说。
“以前村里办酒席讲究排场,浪费严重。自从看了‘霞山听曲’的移风易俗专场,大家都觉得该改改了。”南柳村村民吴叔表示,如今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已成新风。
杨叔既是粤曲“发烧友”,也爱当“和事佬”。他牵头组建私伙局,写曲演唱,作品聚焦抵制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陋习,用粤曲传递文明乡风。
“霞山听曲”不仅是文化品牌,更是新时代文明实践载体。霞山区将文明创建融入粤曲,围绕移风易俗编排一系列接地气、有温度的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文明理念。同时,组建470多人的读书会、230人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和30人的文化讲师团,深入基层开展宣讲与服务,让文明新风吹进心田。
在“霞山听曲”带动下,霞山群众文化蓬勃发展,形成“公园文化”“红色课堂”“开心广场”“市民书吧”“艺术创作”五大品牌,构建起多元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文化馆被国家复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成为湛江市唯一获此殊荣的文化馆;在“强国复兴有我”湛江市第五届“紫荆花奖”戏剧曲艺大赛中,霞山选送作品屡获佳绩,文化软实力持续提升。
下一步,霞山区将继续深化“霞山听曲”品牌建设,结合城区治理、移风易俗等工作,开展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粤曲文化活动。
“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打造文明港城、助力湛江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文化力量。”中共霞山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说。
粤韵悠扬,文明同行。“霞山听曲”这朵绽放于港城的文化之花,正以愈发绚丽的姿态,奏响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崭新乐章,为湛江高质量发展注入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动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